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法规 » 法规动态 » 正文

《辽宁省地方储备粮管理条例》5月27日表决通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02  来源:辽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核心提示:5月27日闭幕的辽宁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辽宁省地方储备粮管理条例》,将于2021年8月1日起施行。粮食安
     5月27日闭幕的辽宁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辽宁省地方储备粮管理条例》,将于2021年8月1日起施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18、2019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要求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进程,更加注重依靠法治手段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辽宁作为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切实加强粮食储备管理,提升地方储备粮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更好保障粮食安全,制定一部地方储备粮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十分必要。
    《条例》紧紧围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于粮食安全在东北地区战略地位中的重要作用,从“国之大者”的政治角度出发,吸收多年来地方储备粮管理实践中的有益经验,顺应当前地方储备粮管理的趋势和要求,直面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面系统的规范了地方储备粮计划、收购、储存、轮换、销售、动用和监督管理等活动。《条例》的出台将为辽宁地方储备粮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运行机制,加快构建高质高效、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条例》就落实储备粮政策目标、严把质量安全标准、严明出入库管理责任、严厉追究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规定。重点是明晰地方储备粮的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主体和承储企业的责任义务、推动管理水平提质升级,既体现了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同时注重实用管用、便于操作。
    《条例》共二十一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明晰了政府相关部门和储备粮运营管理企业的责任。地方储备粮由多部门按照职权共同监管,为此,《条例》规定了职责分工:一是粮食管理部门负责本级地方储备粮的行政管理,对地方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实施监督检查。二是财政部门应当及时、足额拨付本级地方储备粮的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并会同粮食管理部门对有关财务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三是地方储备粮运营管理企业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委托,对本级地方储备粮的收购、储存、轮换、销售实施日常管理,并执行地方储备粮的动用计划,对地方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责。四是依法承担地方储备粮储备任务的企业应当确保储存的地方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二、体现了地方储备粮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制度要求。地方储备粮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是提高地方储备粮管理水平、确保储备粮安全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提高地方储备粮管理水平,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供应用场景,《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推进地方储备粮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粮食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地方储备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使用、迭代、安全等工作,提升地方储备粮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远程监管、预警防控;承储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地方储备粮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与相关监管部门和单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接,加强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进行有关数据的同步传送与动态更新。
    三、完善了承储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为了确保地方储备粮安全,优选承储企业,把好承储企业入口和出口关,《条例》在现有管理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相关机制,规定承储企业资格由粮食管理部门确定。运营管理企业从具备资格的企业中,按照布局合理、便于监管和降本节费的原则,择优公开选定承储企业;没有运营管理企业的市、县由同级人民政府指定部门选定。《条例》还规定了取消承储企业资格的具体情形: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承储企业,规定取消其承储资格,具体行为包括:“入库的地方储备粮不符合收储、轮换计划规定的质量要求”、“未定期对地方储备粮进行质量和品质检验的或者未按规定进行粮食出库质量安全检验”“虚报、瞒报地方储备粮数量、质量和品种”“因延误轮换、管理不善或者其他原因造成严重坏粮事故”等14种违法情形。
    四、明确了承储企业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承储企业是负责地方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责任主体。为此,《条例》规定,承储企业应当按照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建立健全储备运营管理制度;并对入库粮食质量检验、定期检验、出库检验、质量安全检验等作了具体规定。还明确了承储企业不得有以下行为,如:“擅自混存或者串换地方储备粮品种、变更储存地点或者货位”、“通过以陈顶新、以次充好、虚假购销、虚假轮换、违规倒卖等方式,套取粮食价差和财政补贴,骗取信贷资金”等,并对各类行为设定了罚则。
 
 
[ 食品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法规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