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法规 » 地方食品法规 » 正文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精致农业发展“十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政办〔2021〕10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2-18  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
核心提示:为加快推进我市精致农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农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武汉市推进精致农业发展“十大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武汉市推进精致农业发展“十大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2月5日

    武汉市推进精致农业发展“十大工程”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精致农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农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突出特色、产业融合,科技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数字强农的原则,完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精致农业产业融合比例达到85%以上,重点打造50个精致农业示范点,40个精致乡村休闲游示范村,10条精致农业产业链,其中:千亿元种业产业链1条,百亿元粮油、蔬菜、生猪、水产和花卉苗木产业链各1条,50亿元家禽、水果、茶叶、莲藕产业链各1条。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农业补短板提升工程。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建设一批满足精致农业发展需要的高标准农田。补齐农业基础设施、仓储保鲜冷链、机耕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短板,大力提升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等机械化水平,推广应用农用无人机、无人驾驶农业机械等智能农机装备。力争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247万亩以上,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全覆盖。

    (二)实施农业产业链提质工程。立足资源,突出特色,大力推进种养加、科工贸、农文旅一体化优势产业发展,着力建设十大精致农业产业链。

    ——以高农生物园、南湖农业园、武湖种业展示园、汉南种业产业园、武湖渔业种苗科技园为核心,打造年产值过千亿元的种业产业链。

    ——以新洲区汪集、李集、仓埠、旧街、三店,黄陂区黄孝路、318国道为轴贯穿东西部,江夏区金水河、纸贺路以及铁贺路沿线,蔡甸区侏儒、成功、永安等地粮食作物为重点,以黄陂区西部和北部,新洲区东部和南部,蔡甸区南部,江夏区乌龙泉、安山、山坡、湖泗、舒安等地油料作物为重点,打造年产值过百亿元的粮油产业链。

    ——以新洲区中西部、黄陂区东部和西北部、江夏区沿107国道以及武嘉公路沿线、蔡甸区沿318国道和张湾-索河、东西湖区沿吴新干线和东柏路、汉南区汉洪线公路为重点,打造年产值过百亿元的蔬菜产业链。

    ——以三环线外精养鱼池、塘堰以及5个渔业资源增养殖区为重点,打造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水产产业链。

    ——以新洲、黄陂、江夏和蔡甸区畜禽适宜养殖区以及5个百万头生猪屠宰场为重点,打造年产值过百亿元的生猪产业链。

    ——以新洲区仓埠、黄陂区六指、蔡甸区九真山、江夏区五里界等地为重点,打造年产值过百亿元的花卉苗木产业链。

    ——以新洲区、黄陂区等地蛋鸡、江夏区等地肉鸡以及3个千万只家禽屠宰场为重点,打造年产值过50亿元的家禽产业链。

    ——以黄陂区蔡榨、木兰、王家河,新洲区旧街、凤凰,江夏区山坡、乌龙泉、纸坊等地为重点,打造年产值过50亿元的茶叶产业链。

    ——以黄陂区东南部,新洲区西部、北部丘陵和涨渡湖,江夏区郑店、纸坊、乌龙泉、山坡和舒安,蔡甸区中部和南部,东西湖区东山,汉南区东荆等地为重点,打造年产值过50亿元的水果产业链。

    ——以江夏区法泗、金水,蔡甸区索河、侏儒山为重点,打造年产值过50亿元的莲藕产业链。

    (三)实施乡村休闲游提档工程。兼顾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环境的整体发展,有效植入“旅游+、生态+、文化+”等模式,推进休闲农业、精品民宿与种养基地协同布局,融合农业景观、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打造集农业生产、观光、乡村休闲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于一体的精致乡村休闲游品牌。力争到2025年,全市4A级以上乡村休闲游景区15个、创建精致乡村休闲游示范村40个、星级乡村旅游民宿100个、打造乡村旅游强村100个,形成“1+8”城市圈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突破性发展现代种业,实施“种源”卡脖子攻关,建立完善高效的种质创新技术体系。大力推进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围绕发展生物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添加剂三大主导产业,开发农业与基因技术等科技与产业融合新业态,形成区域性的“农业硅谷”和农业增长极,引领和带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聚集10个主导产业院士团队,聚集100家省部级以上农业创新机构,年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00项以上。

    (五)实施品牌农业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重点在粮油、果茶、瓜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大宗作物以及特色产业上,培育一批如蔡甸莲藕、汉南甜玉米等区域公用品牌,良品铺子、周黑鸭、仟吉等企业品牌以及洪山菜薹等产品品牌。围绕热干面、豆丝等武汉传统食品产业以及汉绣等传统手工业,大力培育消费者“后备箱商品”和“伴手礼礼品”。注重产品包装,发挥“品质+品牌+营销”的叠加效应,推广高端农产品。力争到2025年,全市“二品一标”品牌农产品达到1150个以上,其中,有机农产品占比30%,绿色食品占比70%,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以上。

    (六)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按照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优做活农民合作社、做专做精家庭农场的思路,加快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发展格局。加快完善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一主多元”现代都市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网络。力争到2025年,全市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0个以上、市级示范合作社300个以上、市级示范家庭农场800个以上。

    (七)实施质量兴农提效工程。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园艺(蔬菜)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菜篮子”产品标准化基地以及标准化园区。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应用,加强“菜篮子”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的对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建立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30万亩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八)实施绿色农业提速工程。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依托,着力发展农业绿色生产。全面推进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稻渔共养、农牧结合等有机农业,推广以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与应用为纽带的种养循环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加大集装箱养殖、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圈养等现代养殖技术模式运用。力争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稳定在20万亩以上,建设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20个。

    (九)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工程。以农业数字化转型为平台,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大数据发展,引导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畜牧业“武汉样板”。择优选择一批渔业养殖主体实现数字化建设,建成一批数字渔场。推动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开展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生产环节物联网集成应用示范。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力争到2025年,重点打造1—2个全国领先的智慧农业综合示范区、10个数字蔬菜基地、5个数字渔场、5个数字畜禽养殖场。

    (十)实施农业示范园区振兴工程。着力创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依托村域农业主导产业、生态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内涵等,构建以特色田园综合体、现代种业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园、智慧农业综合示范园、电商创业园、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休闲旅游示范园为主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技术先进、产业链条衔接、储运物流配套、休闲观光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10个、精致农业示范点50个、综合经济强村100个。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统筹指导、协调推动精致农业发展。加强总体谋划,将精致农业纳入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政策措施,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支持精致农业重点区域发展。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责,切实提升推动精致农业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强化政策落实。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市级财政支农资金每年增量不少于10%,优先向精致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倾斜。突出项目强农,加快精致农业发展项目库建设和储备,为精致农业发展提供项目支持。继续深化“三乡”工程,鼓励各区出台政策措施,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稳定提高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比例,优先用于支持精致农业发展。

    (三)加强用地保障。各新城区每年要安排一定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保障精致农业产业用地需求。对于实施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优先保障其点状供地、基础设施用地。坚持改革惠农,稳步推进和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明确土地经营权流转支持政策,盘活农村土地资源,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

    (四)构建人才支撑。丰富完善立体化、多层次的农民培育体系,实施“百千万农村实用人才计划”,培育百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千名农村实用人才骨干、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为精致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五)注重宣传推介。各区要加大精致农业实施、管理和宣传力度,推动本地精致农业规范有序发展。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对精致农业“十大工程”加强宣传,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精致农业发展工作。要及时总结推广精致农业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以点带面促进工作。
 
 
[ 食品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法规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