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名酒?可以这么表述:感官风味美、标准严苛、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产区独特、不可复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简而言之:美而独特的全国品牌。
从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到今天,70多年过去了,国家名酒中确实有一些掉队了,但名酒的第一阵营变化很小,美而独特的全国品牌并没有什么新面孔。为什么?
二
一、二、三届的国家名酒,在被认定的时候,至少已经发展了100年以上。经过100年以上的修炼,理念千锤百炼,工艺千锤百炼,品质千锤百炼,在无数同行者100年的长跑中,成为越跑越灿烂的幸存者。在它们成为国家名酒之后的几十年里,产区、工艺、品质、文化、品牌、产品又经过了“名酒人设”的千锤百炼,构筑了其他品牌无法复制、无法模仿、无法跨越的护城河,成为民族产业伟大的领跑者。“品质+文化”是它们共同的荣耀、集体的特征,是它们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卓越基因。
三
名酒一直是稀缺的。1988年名酒价格放开之前,名酒都是按计划供应、凭票买酒的;1988年之后,极个别名酒找到了市场经济的“钥匙”,大多数名酒比较滞后,才有了“劣币驱逐良币”、“广告酒”的短暂辉煌。那个时候,消费者对广告酒趋之若鹜,连名酒自己也对前途没有信心。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名酒企业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掌握了营销、品牌等等工具,找回了本属于自己的辉煌,回归到了“品质+文化”制胜的名酒本质。可以说,过去的20年,是中国名酒的“白银20年”。
为什么说是“白银20年?”因为“黄金20年”才刚刚开始。
四
在中国酒业协会的“十四五规划”里,有一句很容易被忽略的话。规划中写到,到十四五末,名酒产量要翻一番,从“十三五”末的4%增长到8%。十四五期间,几乎每家头部名酒企业都在快马加鞭扩大产能。直到今天,严格地讲,名酒产量依然不足规上企业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朋友们总是盯着规上企业的数据,殊不知,规下企业的数量是规上企业数量的10倍以上。如果把全中国的白酒产量和销量全部算进来,名酒产量和销量可能不足5%,远远不能满足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整个白酒产业来说,产能可能是过剩的;对于头部名酒企业来说,供给不仅过去是稀缺的,现在是稀缺的,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依然是稀缺的。
五
如果说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丛林法则”,那么分析市场走势,一定要想明白“谁吃谁”。市场上那么多“小虾米”日子过得很滋润,“小鱼吃小虾”的阶段还远远没有完成,大鱼、小鱼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连个遭遇战也打不起来,大鱼怎么就会有“生存危机”呢?
六
民以食为天,民以酒为乐。粮食是每个公民的必需品;酒是人类社会的必需品。不一样的“必需”,同样的“刚需”。不一样的阶层,有着不一样的“白酒刚需”。即便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日渐复杂严峻,大家对预期都比较谨慎,但过去喝20元价位的,今天正在向喝50元价位努力;过去喝200元价位的,今天正在向喝400元价位努力;过去喝500元价位的,今天正在向喝千元价位努力。做空名酒的,深深知道名酒的价值,深深知道“名酒黄金20年”才刚刚开始;恐慌的,则是“丛林”里的小鱼小虾。如果你们不恐慌,让那些幕后的“做空者”们怎么重新洗牌、怎么重塑规则、怎么拿到更大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