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类食品消费需求量增加,对肉类食品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肉类行业在朝着高质量方向迈进的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成为肉类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肉类协会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提出一系列绿色发展新举措,在扩大生产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协调各利益相关方行动起来,促进肉类生产、贸易与消费的可持续发展。7月8日,中国肉类协会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京召开了“中国肉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绿色贸易线上研讨会一次会议”。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助理教授陈俞全就我国肉类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经验借鉴问题发表了看法。
1. 我国肉类行业稳步发展,肉类进口规模快速上升。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肉类生产国。随着我国畜禽养殖技术的提高及居民膳食结构的优化,我国肉类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肉类产量稳步上升。另一方面,受制于非洲猪瘟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肉类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肉类进口的依赖程度显著提升。国外肉类产品通过相关贸易渠道进入国内市场,丰富了我国居民的餐桌,进一步提升了国内消费者的膳食品质。
2. 肉类生产及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受到日益关注。以牛肉为例,我国牛肉进口地区较为集中,主要进口国家为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其中巴西占总进口量的41%,阿根廷占比为23%。鉴于牛肉进口地区的特殊性(进口国具有较为丰富的森林草原资源),其生产及贸易中环境问题令人关注。近年来,国际组织、环保团体及科研机构对于牛肉产业链的环境问题开展诸多研究,致力于降低国际肉类产业链中的环境影响,以减少碳排放并维持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
3. 各国肉类养殖的环境成本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我国政府、协会及生产者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我国肉类生产的绿色技术采纳较为普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测算,当前我国牛肉养殖的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显著低于印度、巴西等主要牛肉生产国,其肉类养殖的环境成本较低。而部分进口国牛肉生产则面临更高生态压力。相关研究显示,在考虑土地性质调整(如热带雨林转化为牧场等)等因素,巴西牛肉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较高环境风险。
中国肉类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已逐步成为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领域。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我国肉类生产及贸易企业应重视其所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参与构建更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全球肉类价值链。具体而言,中国农业大学助理教授陈俞全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1. 培育进口企业绿色发展理念,建立肉类进口绿色供应链。通过组织供应链多主体参与肉类产业发展交流会,围绕肉类贸易可持续等议题展开讨论,引导进口企业培育自身绿色经营理念。
2. 开展国际合作,建立肉类产品可追溯体系。部分肉类进口企业较少关注产品的环境成本信息。因此,应与贸易国合作,不断完善肉类产品可追溯体系,确保毁林及其他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披露。
3. 培育消费者可持续消费理念,开展环保认证和标识工作。应加快培育消费者可持续肉类消费理念。加强政府、协会以及肉类进口商的合作,对肉类产品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同时开展肉类进口产品的绿色标识认证和宣传,提高居民对可持续肉类产品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