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世界梨主要生产国之一,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位。2018年我国梨栽培面积达94.34万hm2,占全国水果种植面积的7.94%;2018年全国梨产量达1607.8万t,占全国水果总产量的6.2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梨栽培面积和产量发生了重大改变,其发展情况基本上可以分为2个阶段(图1)。1978—1996年是我国梨栽培面积快速扩张阶段,但产量波动较小。1978年全国梨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7.90万hm2和151.75万t,到1996年梨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93.19万hm2和580.66万t。在此期间特别是1992—1996年,梨栽培面积和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5.80%和19.61%。1996年至今是我国梨栽培面积稳定发展阶段,产量逐年迅速增加,2018年梨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是1996年的1.01倍和2.77倍。
注: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1 1978—2018年我国梨栽培面积和产量变化
梨作为我国重要的果树,在我国被广泛种植。除海南省和港澳地区以外,我国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均有梨种植。由于各地梨生产环境、技术、成本、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我国梨生产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到目前为止全国形成了四大梨产区。但是,各产区内还没形成完整的产业带。因此,分析我国梨生产布局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对优化梨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我国梨生产、贸易等方面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梨果生产发生了重大改变,但缺乏对产区布局变动的长效分析。因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借助于梨生产集中度、产地集中度系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我国梨果生产布局变化状况,并对梨生产布局变动的原因作出解释。
生产布局变动情况
主产省变动分析
梨生产集中度是指某地区梨产量占同期全国梨总产量的比重。本文按照梨生产集中度由高到低分别排出1978—2018年排名前10的省(市、自治区)(表1)。
注:1978年和1988年四川省包括重庆市。
由表1可以看出,1978—2018年梨生产集中度排名前10的省(市、自治区)有较大的变化,但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安徽和四川一直排在前10名。河北梨产量在各时期始终位居全国第1位,生产集中度在20.51%~33.99%。1978—2008年山东和辽宁梨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2位和第3位,但2018年辽宁梨产量超越山东,成为全国第2大梨生产省。江苏梨产量由1978年和1988年的第4位下降到2018年的第9位。安徽梨生产集中度呈波动变化趋势,2018年梨产量全国排名第4位。1978年以来,四川梨生产集中度较为稳定,全国排名在第6至第9范围内。河南梨生产集中度排名变化较大,1988年全国排名第13位,之后排名迅速上升,2018年梨生产集中度居全国第3位。近20年来,云南、北京、湖北和甘肃梨生产集中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陕西和新疆梨生产集中度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18年生产集中度分别达6.20%和7.23%。总体而言,河北、辽宁、河南、安徽、山东、四川和江苏仍是我国梨的传统主产大省,陕西和新疆成为我国梨的新型主产省。
生产区域变动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环渤海产区梨的栽培面积以及面积占比均大于其他3个产区,西部产区仅次于环渤海产区,黄河故道产区和长江流域产区差异不大。1978—1986年四大产区梨栽培面积和栽培面积占比保持稳定。1987—1996年四大产区梨栽培面积迅速增加,环渤海产区和黄河故道产区梨栽培面积占比降低,西部产区和长江流域产区梨栽培面积占比增加。1996年环渤海产区、西部产区、黄河故道产区和长江流域产区梨栽培面积分别是1987年的1.73、3.28、1.48、2.49倍,而面积占比分别是1987年的0.82、1.55、0.70、1.18倍。1997—2018年,环渤海产区梨栽培面积和面积占比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西部产区和黄河故道产区呈缓慢增长趋势,长江流域产区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2018年环渤海产区、西部产区、黄河故道产区和长江流域产区梨栽培面积分别达25.83、19.63、14.33、11.41万hm2,而面积占比分别为27.38%、20.81%、15.19%、12.10%。
注:图中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计算得出。
图2 1978—2018年全国四大梨产区梨栽培面积变化
由图3可知,1978—2018年四大产区梨产量变化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环渤海产区梨产量始终高于其他3个产区,但环渤海产区梨产量占比呈逐年降低的趋势。1978—1990年,四大产区梨产量增长缓慢,1990年环渤海产区、西部产区、黄河故道产区和长江流域产区产量分别是1978年的1.36、2.55、1.65、1.97倍。1991—1998年四大产区梨产量迅速增加,梨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5.24%~22.74%。1999—2018年四大产区梨产量虽有波动,但整体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环渤海产区梨产量占比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注:图中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计算得出。
图3 1978—2018年全国四大梨产区梨产量变化
产地集中度分析
梨产地集中度系数越高,说明梨种植主要集中在少数省(市、自治区),即梨生产的集中程度越高。根据上述计算方法,本文计算出1978—2018年我国梨产地集中度系数。由图4可看出,1978—2018年我国梨产地集中程度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1978年,我国梨产地集中度系数为0.5622,随后10年不断增加,1987年达历史新高,为0.5973。1988—1993年,梨产地集中度系数不断降低,1993年仅为0.5325。1994—1996年梨产地集中度系数有一个短暂的增长,随后不断降低,2002年达历史新低,仅为0.4374。这说明我国梨生产由集中走向分散。2003—2005年,我国梨产地集中度系数有一个短暂的增长,随后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我国梨生产区域逐渐趋于稳定。
图4 1978—2018年我国梨产地集中度系数变化趋势
梨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地区分析
表2为1978—2018年每10年我国梨生产规模比较优势的省(市、自治区),从中可以看出,河北、辽宁和北京梨生产具有显著且稳定的规模比较优势,梨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大于2。山西1988年梨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突破2,1998、2008、2018年分别是1.28、1.35、1.94,说明山西梨生产规模保持较大发展。1998年甘肃梨生产规模优势指数为2.56,而2008、2018年分别降低到0.92、0.93,说明梨生产属于规模劣势。2008年新疆梨生产规模优势指数达2.89,1988、1998、2018年分别为1.33、1.32、1.98,说明新疆梨生产处于规模优势区域。近30年来,天津和陕西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生产规模优势指数分别达到2.14、2.00。1998—2018年,云南、福建、浙江、四川、贵州、重庆梨生产规模优势指数也不断增长。黑龙江、广东、宁夏和西藏梨生产规模优势指数一直小于0.5,说明这些地区梨生产一直处于规模比较劣势的状态。
生产布局动态解析
自然环境条件是主要制约因素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自然环境的改变将会影响植物的分布。梨属于多年生果树,年均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等自然环境都会影响梨的生长和分布。研究发现,降水能促进各区域梨产量的增加;气温升高能促进环渤海和西北地区梨产量的增加,抑制长江流域地区梨产量的增加;日照时数的增加则抑制环渤海和西北地区梨产量的增长,促进长江流域梨产量的增长。我国梨栽培省(市、自治区)广泛,各地气候对梨生长影响存在差异。河北、辽宁、北京、山东作为环渤海产区,该产区气温和生长季降水量适宜,日照时数充沛,从而有利于梨的生长。近年以新疆和陕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波动不大,降水量也保持在梨生长所需范围内且光照充足,从而促进西部地区梨栽培面积的扩大。除此之外,还有黄河故道和长江流域梨产区,这些地区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配套合适的梨品种,使得梨产业蓬勃发展。
品种结构是限制条件
世界主栽的梨包括秋子梨、白梨、砂梨和西洋梨四大系统,其中白梨、砂梨和秋子梨系统均原产于我国。四大梨系统的品种在我国均有种植,且约有100个大量栽植的品种。原农业部发布《全国梨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将我国梨划分四大优势产区,包含了秋子梨、白梨和砂梨,这为我国梨的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一些特色梨品种,如河北鸭梨、安徽砀山酥梨、山东莱阳梨、辽宁南果梨、新疆库尔勒香梨、云贵高原红皮梨等。近些年来,我国自育品种如玉露香、新梨7号、翠冠等在生产上逐渐得到推广。
西洋梨是世界两大栽培种之一,在欧美国家广泛种植,在我国也已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由于气候条件限制,我国只有辽东半岛南部、胶东半岛和黄河故道等地适合栽植西洋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引进了红色西洋梨品种,如红茄、红巴梨、早红考密斯等。目前,我国西洋梨主要在山东烟台、青岛等地栽培,其他省份栽培较少。适量发展西洋梨,对加快我国梨品种结构调整、提升梨果国际竞争力和促进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成本是客观原因
总生产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其中生产成本又包含了人工成本和物质与服务费用。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梨生产总成本的45%左右,且年际之间上下浮动比例很小。梨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劳动力成本)直接影响梨果业的发展。劳动力资源缺乏且劳动力价格上涨、老龄化等问题是影响梨果生长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使得梨的生产成本逐年增长,从而导致梨果售价不断上涨。人工成本的变化会影响梨产区布局的改变,我国梨生产由环渤海地区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西北及长江地带转移,这与梨产区变化相一致。
政策是外部原因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梨生产国,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主产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策引导和激励对于梨产业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十一五”期间,国家农业部出台《全国梨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对未来我国梨产业政策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各地政府也制定了促进梨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2004年《中共河北省委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把果品产业作为加快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并取消农业特产税;201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果品产业强省的意见》,确定果品产业强省的总体要求,极大地促进了梨果业的发展。安徽省制定了“十一五”水果产业发展规划,把促进砀山酥梨作为重点,并设立了省财政专项,有力地促进砀山酥梨产业的发展。为保护我国原产特色梨生产,国家工商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南果梨、库尔勒香梨、砀山酥梨等实施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些措施均为我国梨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小 结
自1978年以来,我国梨主产省(市、自治区)梨生产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安徽和四川梨生产集中度一直保持在全国前10名。河北梨产量始终排在全国首位。经过40年的发展,环渤海产区梨栽培面积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始终高于其他3个产区。四大梨产区梨产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环渤海产区梨产量占比却呈逐年降低的趋势。我国梨产地集中度系数呈波浪式下降的趋势,可能是我国梨处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阶段,导致梨生产的集中程度不断改变。
通过计算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研究发现,环渤海产区仍是我国梨生产的优势产区;西部产区梨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梨生产优势区域;黄河故道和长江流域梨生产保持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