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CEO:多个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大单品凸显出消费升级
据腾讯新闻《一线》报道,昨日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经济前景”分会场上,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表示,中国的消费市场增长势头强劲,表现在个性化需求、消费场景的变化,以及对产品创新的需求等。
以伊利旗下的几款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单品为例,他表示,中国消费者消费升级、购买高端产品的能力是非常强的。“2019年我们一个酸奶的产品,就卖到了200亿元,还有另外三个产品,销售额突破了100亿元。”他说。
小食代留意到,上述提到的这个“200亿元的大单品”正是伊利旗下的常温酸奶产品安慕希。公开资料显示,安慕希在2019年6月便达成了100亿元的销售额,12月底突破200亿元,市场占有率达60%。
面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伊利还在不断加快品类拓展,布局大健康产业,先后推出了植选豆乳、伊刻活泉、伊然乳矿饮料、悠滋小羊羊奶粉等产品,寻求新的增长点。
2020年,将是伊利冲刺“五强千亿”目标的收官之年。最新财报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伊利营业总收入686.77亿元。该公司预计,全年营业总收入将突破900亿元。另据凯度消费者指数显示,伊利品牌渗透率高达90.9%,这意味着全国超9成家庭有消费伊利产品。
蒙牛CEO:如果有好的收购机会出现会观察考虑
小食代留意到,今天,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在达沃斯论坛上接受了彭博社一档节目的采访。他谈到,对于蒙牛的海外布局而言,第一站肯定是东南亚,蒙牛已经在印尼建厂;同时,蒙牛去年在澳洲收购了有机婴儿奶粉品牌贝拉米和乳制品企业Lion,后者在东南亚也有很大的一块业务。
在被问到未来一两年内是否有更多的收购计划时,卢敏放回应称,这不是一个必须的动作,但如果有好的机会出现,“我们也会观察考虑”。
对于中国市场的牛奶供应和消费,卢敏放提到,蒙牛95%的牛奶都是来自本土的。“但很显然,这是不够的,因为中国自身的牛奶供应是不足的,所以我们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牛奶。”他说。
他接着道,与此同时,一些大城市的消费者因为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到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商品,所以他们对一些进口商品会有偏好。“这也是我们业务的一部分,我们也有海外的供应链和品牌。”
他接着道,总体来看,蒙牛的大部分牛奶供应是来自本土的,只有小部分是进口。“如果你对比本土牛奶和进口牛奶的质量,他们基本上是一致的,甚至我们的一些本土生产的牛奶,比如有机牛奶,质量还要更好。”他说。
在被问到与伊利的竞争时,卢敏放表示,蒙牛更多是专注于自身的未来发展路径。“我们对于自身的策略很清晰,要为消费者提供什么类型的营养产品,要在哪个市场,什么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等。我们希望在研发、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多的投入。”他说。
他举例道,乳品行业的供应链很长,从和上游农户的合作,到生产,到物流和零售。“现在,我们在整个供应链中都引入了数字化技术,所以我们现在有数字化农场,数字化工厂和智慧物流。”他说。
小食代留意到,卢敏放还在访谈中被问及对中国近日出现的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看法。“今天上午,我给人力资源总监发了一条信息,我说我们要严密监视这一事件。因为我们在武汉也有大型工厂,所以要小心防范。”他说,“我认为中国政府正在快速地采取严厉措施,对我们的政府很有信心。”
百威英博CEO:硬气泡水是个不错的机会
小食代留意到,在达沃斯论坛期间,百威英博首席执行官薄睿拓(Carlos Brito)在美国CNBC的一档节目采访中表示,硬气泡水(hard seltzer,即含酒精的气泡水)盈利不错,会继续推进这一业务的发展。
据外媒报道,目前,这家啤酒巨头的硬气泡水生意主要在美国等市场,旗下的硬气泡水品牌包括Bon & Viv,同时还在百威英博淡啤品牌Natural Light和Bud Light底下推出不同的硬气泡水产品。
今天,百威英博在回复小食代查询时表示,目前在中国市场暂时没有上市相关产品。
事实上,在这一新兴细分市场,很多大啤酒商已然进入,包括米勒康胜(Miller Coors)、波士顿啤酒公司(Boston Beer)和帝亚吉欧(Diageo)等。
不少消费者反馈,他们喜欢硬气泡水是因为它的酒精含量与啤酒差不多,但却比啤酒更“健康”,例如热量更低、碳水化合物含量更低,大部分硬气泡水不含麸质等。
“硬气泡水五年前就已经有了,但2019年夏天才开始真正火起来。原因在于它的口味,以及迎合健康理念,如更低卡路里含量等。”薄睿拓在CNBC访谈中说道,硬气泡水是一个“很棒的机会”,该品类正在增长且符合潮流。
同时,他还表示,这一趋势在其他市场也有增长机会。“所以,我们开始在其他一些国家探索(硬气泡水的发展潜力),在美国出现的消费者饮用趋势也可能出现在其他市场。”薄睿拓说。
据CNBC引述的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IWSR)的最新市场分析报告显示,预计硬气泡水的消费量到2030年将达到现在的三倍,55%的酒饮消费者每周会喝一次硬气泡水。目前,硬气泡水在美国酒精饮品行业的市场份额占比为2.6%。
雀巢CEO:植物基是未来10年到30年的趋势
小食代留意到,在达沃斯论坛期间,雀巢首席执行官马克·施奈德(Mark Schneider)同样接受了美国CNBC一档节目的采访。
在被问及中美贸易关系影响时,施奈德表示,作为一家深深植根于本土市场的公司,雀巢在美国和中国销售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在当地生产的,因此进口业务并不是那么多。
另外,对于与星巴克合作的咖啡业务,施奈德表示,去年推出的首批24款产品在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年和明年将持续上市星巴克新品。“我们意识到,人们每年都想要一些新产品来获取(新鲜感的)愉悦,所以我们也会有很好的产品将会陆续推出。”他说。
在谈到同样雀巢被圈定为四大高增长品类之一的瓶装水业务时,他说,雀巢在这方面上还有很多功课要做,该业务最近进行了架构重组,现在已经更为聚焦。
“在全球范围内,瓶装水是一个高增长品类,在很多市场的增长率超过5%,但我们在2019年基本上是持平的。所以,很显然我们需要解决这个(增长)问题。”施奈德表示,“我们拥有一些领先的瓶装水品牌,拥有高品质的产品,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持续表现不佳。”
展望未来,施奈德认为,植物基潮流并非昙花一现,在未来10年到30年,这都将会持续成为业内的一个趋势。“我认为,这是同时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佳方式之一。我很坚信,它不会只是一时流行。”他说。
中信资本CEO:麦当劳中国股权转让正在进行中
据腾讯新闻《一线》昨日报道,在达沃斯论坛2020期间,在被问及接手中信股份转让的麦当劳中国股权事宜时,中信资本董事长兼CEO张懿宸回应称,股权转让正在进行中,中信资本是唯一竞标者。
本月早些时候,北京产权交易所曾披露中信股份拟21.72亿元底价转让麦当劳中国(金拱门)22%股份,随后中信股份关联公司中信资本宣布参与竞标。
据腾讯新闻报道,对于中信股份为何不能直接将股份划转给中信资本,张懿宸解释称,这是国资委的要求,股权转让需要在公开市场进行,不能直接划转。如果转让顺利完成,中信股份将仅持有麦当劳中国10%的股权,中信资本持有麦当劳42%的股权,中信系仍为麦当劳中国的第一大股东。
另外,小食代留意到,在论坛期间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采访时,张懿宸提到,在两年半前中信入主麦当劳中国时,该快餐连锁的门店大约有2500家,而现在已经达到了约3300家。
“但我们的竞争对手肯德基的门店超过了6000家,所以我认为我们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他说,目前,麦当劳中国的开店速度大约是每年新开400-500家店,2019新开餐厅超过430家,“平均每17、18小时新增一家门店”。
小食代介绍过,过去三年,麦当劳在中国的同店销售额与同店客单数均实现正增长。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麦当劳在中国新开餐厅超过1000家。麦当劳此前曾表示,尤其是在新店选址、寻找外卖服务合作伙伴以及提升数字化零售体验等方面,中信方面均给予了支持和帮助。
另外,张懿宸在CGTN访谈中提到,与其他市场不同,数字化和外卖是中国市场独特的增长战略。“麦乐送在整体业务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22%。”据他透露,麦当劳在两年前推出了微信小程序,随后又推出了自己的APP,累积了大量用户,“这也给我们的市场营销提供了独特角度。”
可口可乐CEO:可回收塑料比铝罐玻璃瓶更环保
小食代留意到,在达沃斯论坛上,可口可乐可持续发展负责人Bea Perez表示,可口可乐公司不会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瓶,因为消费者仍然希望使用它们。她说,消灭塑料会影响销售并远离客户,而仅使用铝和玻璃可能会增加该公司的碳足迹。
这与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詹鲲杰(James Quincey)的说法一致。小食代留意到,他去年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就曾表示,一个循环再生的PET瓶的碳足迹“比铝罐或一个回收的玻璃瓶低得多”。
在中国,可口可乐的包装策略也是促进塑料瓶的回收再利用。而现在,这家饮料巨头最新多了一个帮手:京东。
昨日在论坛上,可口可乐公司和京东集团宣布,将以塑料瓶回收循环再生为切入口,合作探索循环经济新模式:借助京东的物流和零售平台,倡导有责任的消费并协助回收饮料瓶,再借助可口可乐的产业链资源促进循环再生。
这是跨国消费品公司与中国零售巨头在循环经济领域的首次跨行业合作。小食代了解到,上个月,京东和可口可乐中国就在上海进行了一次回收实验:利用京东物流快递员上门送件或取件的机会,从市民家庭中回收塑料瓶。两周内,总计约有50000个上海家庭参与。
这些瓶子已运往可口可乐的回收合作伙伴处进行统一处理,成为再生PET原料进入循环产业链。例如,可以制成京东物流快递员工服,或其他由塑料瓶“变身”而成的新产品。在当天论坛现场,一位京东员工所穿的京东物流快递员设计款工服,正是由塑料瓶“重生”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