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海产品  保健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万象 » 企业商讯 » 正文

君乐宝走好!蒙牛超70亿吞并竞争对手,又能和伊利掰手腕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17  来源:快消
核心提示:蒙牛和伊利的差距,70亿能填补吗?
   蒙牛和伊利的差距,70亿能填补吗?
 
  01
 
  吞并对手
 
  都说活久见,如今,蒙牛连昔日的竞争对手都想纳入麾下了。
 
  昨日,蒙牛发布公告,拟斥资不逾14.6亿澳元(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收购贝拉米。预期将以内部资金及银行融资支付交易,计划生效后,目标企业可派付每股0.6澳元特别股息。当下,蒙牛持有目标企业2.9%股权。
 
  贝拉米,WHO?
 
  公开信息显示,它是一家澳洲上市的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及婴儿食品厂商,成立于2004年。近些年,依靠海淘在中国迅速走红,并邀请了知名女星孙燕姿为其代言。
 
  根据道琼斯消息,此次收购价比贝拉米最近一次收盘价高出59%。9月13日,贝拉米在澳洲证交所的股票收盘价为8.32澳元,蒙牛计划以每股12.65澳元进行收购,该交易将包括每股60美分的完全免税股息。
 
  “蒙牛是中国一家卓越的乳品公司,也是我们业务上的理想合作伙伴。这次合作为澳大利亚有机乳制品和食品行业提供了一个在中国强大的分销平台,这是澳洲乳品业发展的基础。 ”贝拉米总裁Andrew Cohen(安德鲁·科恩)表示。
 
  蒙牛则表示,“贝拉米拥有一系列全面的、优质和超优质有机婴儿配方奶粉和婴儿食品产品,比本集团现有的业务板块录得更高的利润率。”蒙牛同时承诺,贝拉米未来将继续在澳大利亚当地经营和管理。
 
  据外媒报道,汇丰银行(HSBC)的Roshan Menon为蒙牛的这一收购交易提供顾问服务;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Allens律师事务所,以及独立顾问Matthew Hanning就该交易为贝拉米提供服务。
 
  尽管溢价很高,但此优惠对蒙牛来说具有潜在的优惠价。受此消息的影响,贝拉米的股价在早盘交易中飙升56%、至近14个月的高点,12.98美元。但国内资本市场似乎对此收购并不买账,截止发稿,蒙牛乳业跌幅2.92%,报29.95港元(约人民币27.04元)。
 
  一业内人士表示,即便是在中国成立销售公司以后,贝拉米的服务网点、服务能力也无法与国内主流乳企相提并论。被蒙牛收入麾下后,贝拉米将共享蒙牛覆盖全国的庞大服务网络,在售后服务和消费者沟通方面,将获得质的剧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市场曾是竞争对手的蒙牛和贝拉米,最初是通过前者控股子公司雅士利建立商业关系。2017年7月,贝拉米宣布以2850万澳元收购澳大利亚Camperdown工厂90%的股份;同年12月,Camperdown工厂为蒙牛雅士利生产的“朵拉小羊婴儿配方羊奶粉系列”通过了中国食药监总局的配方注册。
 
  02
 
  蒙牛折翼
 
  十几年前,在牛根生的带领下,蒙牛从零开始。
 
  牛根生们,用8年时间完成了对伊利的全面超越。但是,进入中粮时代后的蒙牛,却很快被伊利用五年时间把原来的乳业宝座给夺了回来,且迅速拉开了差距。
 
  糟糕的是,这个差距,今年有扩大之势。
 
  横向来看,2019年中报数据显示,伊利营业总收入450.7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84%;蒙牛营业收入为398.5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6%。两者营收差距超过50亿元;利润方面,蒙牛净利润20.769亿元,伊利净利润37.98亿元,伊利差不多是蒙牛的2倍。
 
  纵向来看,2019年上半年,蒙牛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速均有所下降,资产负债率却一度攀升。数据显示,截止6月30日,蒙牛实现营收398.572亿元,同比增长15.6%;净利润20.769亿元,同比增长33.0%。其中,液态奶收入同比增长14.4%;明星单品特仑苏营收增长22%,纯甄增长30%。
 
  这份财报,乍看亮眼,但对比2018年上半年蒙牛营收同比增长了17.15%,净利润同比增长38.5%的数据来看,2019年上半年,蒙牛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有所下降。
 
  在此之前,为了完成”双千亿目标“。2012年-2018年,蒙牛对现代牧业、中国圣牧等企业展开了一系列增持并购。但这都无法弥补君乐宝“单飞”带来的估值损失和盈利损失。
 
  本月初,蒙牛发布公告,宣布以超过40亿元人民币的代价,出售所持君乐宝51%的股份。
 
  相对于2010年4.692亿元的购入价,出售君乐宝给蒙牛带来近9倍的账面利润,这自然会显着增厚其短期利润,但长远来看,2018年,君乐宝营收达130亿元,净利润3.07亿元。它为蒙牛贡献了约两成的营收、一成的利润。失去君乐宝,不仅意味着蒙牛失去约两成的营收,还意味着它将多一个熟悉自己的对手。
 
  虽然越来越多的巨头企业都开始频繁谈及“聚焦高价值”的策略,但微观层面上,蒙牛出售君乐宝,也为自身和伊利的竞争关系埋下了隐患。
 
  近年来,蒙牛和伊利的竞争正逐渐白热化。从营收来看,2006年以前,蒙牛一直追赶伊利,并在2007年反超伊利。进入2011年后,伊利则重新占据优势地位。
 
  蒙牛深耕液态奶个别单品,其收入相比伊利更加集中,主要依赖于特仑苏、纯甄等单品的业绩。伊利则显得多元化,除原有产品外,还推出“金典”、“安慕希”、“畅意100%”、“畅轻”等高端产品。2018年,伊利纯牛奶销量突破100亿,安慕希销量突破140亿元,金典销量也突破100亿元。
 
  对蒙牛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蒙牛在液态奶和冷饮领域与伊利是分庭抗礼,势均力敌;但在奶粉领域,伊利无疑更有优势。
 
  2013年,蒙牛收购雅士利,希望借此来弥补奶粉领域的不足。然而,受到雅士利的拖累,蒙牛在2016年不仅没能发展壮大,反而出现了2008年之后的首次亏损。
 
  不过,随着雅士利和君乐宝业务的逐步回暖,2018年,蒙牛奶粉增速喜人,奶粉收入同比增加48.9%,至60.17亿元,其中雅士利同比增长33.6%,实现扭亏为盈;君乐宝奶粉同比增加68.2%;而伊利奶粉业务同比增速仅有25.14%,收入80.45亿元,较上期增加16.16亿元。
 
  一业内人士表示,按去年的趋势,蒙牛本可以在未来三年内,通过君乐宝、雅士利等品牌实现对伊利奶粉业务的追赶。但蒙牛出售君乐宝,势必会影响到刚刚复苏的奶粉业务,原来的“双轮驱动”也只剩雅士利了。
 
  在此当口,说贝拉米是蒙牛奶粉业务的“救命稻草”,或不为过。
 
  03
 
  网红落寞
 
  2008年后,中国的奶粉市场成为了一座“围城”,国产奶粉企业希望能够塑造国际品牌形象,不遗余力地想办法走出去,而外资品牌则垂涎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想尽办法走进来。
 
  但最早走进来的贝拉米,在经历了2014-2016年的飞速增长后,近几年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包括业绩大幅下滑,库存积压严重。
 
  上个月,贝拉米公开表示,由于中国市场监管和行业竞争逐渐激烈,该公司的全年利润同比下降49.3%至2170万澳元;收入下降19%至2.662亿澳元,低于公司自身的指导和市场预期。今年初,贝拉米发布财报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6个月中,贝拉米利润从一年前的2260万澳元缩水至840万,同比大幅下跌63%,营收同比减少26%至1.3亿澳元。
 
  资料显示,贝拉米2014年底的市值为1.65亿澳元,到2016年中期市值已达12亿澳元。市值突飞猛进是因为赶上了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以跨境购为主导的贝拉米一度成为澳洲奶粉在中国销量的第一品牌。
 
  对业绩下滑,贝拉米归因于其婴幼儿奶粉迟迟拿不到中国市场监管总局颁发的配方注册证书,以及产品换装前的贸易库存减少等——过去几年里,贝拉米一直试图从中国市场管理局(SAMR)获得注册,以能够在中国的零售店销售其有机婴儿配方奶粉。
 
  大环境是,近年来,食药监局对外国乳企的相关产品及配方的批准率一直在下滑。2017年8月-12月,食药监局共批准了209份海外配方配方,平均每月批准42份。自2018年1月至今,却只批准了接近100种外国配方食谱,平均每月批准6项——下降了86%。
 
  目前,还有200份外国配方申请已经提交,但未获批准。而这,对必须从中国当局拿到相关批准的外国供应商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利空。
 
  事实上,贝拉米早在配方注册政策公布之时就已经着手准备,但不曾料想到的是,自己在配方注册道路上会这么坎坷。
 
  贝拉米曾于2017年6月宣布,收购获得中国认监委认可的位于墨尔本的Camperdown工厂。然而,就在收购宣布后的7月6日,这家澳洲工厂却被暂停在华注册资格,直到去年8月9日才获得中国认监委的恢复注册。
 
  这意味着,贝拉米在中国终于有了3个系列9个奶粉配方注册并销售的机会。然而,至今,贝拉米奶粉配方注册仍遥遥无期。
 
  因无法通过配方注册,导致贝拉米2019上半财年中文标签的奶粉产品收入为零,去年同期则为1810万新西兰元。此外,中国持续走低的婴儿出生率以及本土竞争者的增多,也成了贝拉米业绩下降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贝拉米对中国奶粉市场的预判也存在失误。2016年末,澳大利亚三家律所对贝拉米提起诉讼,称其在中国市场面临巨大危机,业绩大幅下滑、库存积压达1.1亿澳元,这使得贝拉米不得不宣布调整业绩预期并承认,婴幼儿配方奶粉需求不及预期,造成库存累积、原材料过剩、供应商货款短少。
 
  君乐宝单飞后,蒙牛很受伤;曾经的“第一海淘奶粉”品牌贝拉米,能否救其于水火中,还待观望。可以预见的是,前有贝因美联手澳大利亚羊奶粉bubs,伊利收购新西兰第二大乳企威士兰,后有蒙牛收购贝拉米,随着国内标的乳企数量的减少,乳业巨头们的目光将不限于国内外的上游乳业,那些有着良好背书的外国乳企,也很可能会掀起一波收购狂潮。
 
 
[ 食品万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万象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