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日,瑞幸咖啡盘中一度大涨50%,不过随后涨幅回落,收盘报20.38美元,较发行价17美元/股上涨19.88%,市值为47.4亿美元(约328亿元人民币)。
IPO后,陆正耀持股为26.06%,投票权为30.02%;钱治亚持股为16.80%,投票权为19.35%。按照首日收盘价计算,钱治亚持股市值达5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咖啡女王”。
01
不断融资
仍不宽裕
从2017年10月第一家门店开业算起,一年半时间,瑞幸咖啡完成多轮融资,在40个城市开业了2000多家门店,并宣称要在2019年底门店总数超过4500家,实现国内市场杯数和门店数量双双超过行业第一星巴克。
如此迅速的扩张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每经APP此前报道,IPO前,瑞幸咖啡携10亿元重金入场,天使轮融资即来自钱治亚的前老板——神州优车董事长兼CEO、神州租车董事局主席陆正耀个人。
此后,瑞幸咖啡分别在2018年7月、12月和2019年4月获得三轮共计5.5亿美元融资。其中,前两轮投资方主要包括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金公司、君联资本等。
在4月递交招股书不到一个星期前,瑞幸公开了来自全球最大投资集团公司之一的BlackRock的1.5亿美元投资。
这种情况下,不断融资的瑞幸,资金并不宽裕。
正如瑞幸咖啡在招股说明书中所言,建立品牌知名度、积累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客户群,成本高,耗时长,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来拓展线下店面网络。为吸引新客户并留住现有客户,还需要在销售和营销方面进行大量和持续的投资。而一直被看作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系统,也需要资金投入。
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59亿元,同时有短期债务8.48亿元,其中有8.2亿元债务需要在一年内偿还。加上今年瑞幸咖啡2000多家的开店计划,很明显,最近贝莱德领投的B+轮1.5亿美元还远远不够的。
在2018年年底,瑞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债务的数据分别为16.31亿元、7.81亿元。相比那时,瑞幸咖啡的现金流状况恶化。按照其今年一季度净亏5.5亿元的速度,瑞幸咖啡手上的现金显然并不能坚持太久。
此前更有消息传出,瑞幸咖啡将咖啡机、奶箱、粉仓等作为抵押物,为4500万元债务做担保。对此,瑞幸咖啡解释这一举措是常规的设备融资租赁,符合轻资产运营思路,外界则认为这是瑞幸缺钱的表现。
招股书显示,瑞幸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吸引了1680万消费者,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获客成本为16.9元,而这个数字在2018年同期则达到103.5元。
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营收4.785亿元,净亏损5.518亿元。在2018年全年,瑞幸咖啡一年卖出9000万件商品,营收8.407亿元,净亏损16.19亿元。
02
补贴继续
坚持三到五年
如此迅速的扩张,瑞幸目前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
瑞幸咖啡17日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接受媒体连线时谈到了瑞幸未来的发展战略。
记者向钱治亚发问:“外界认为瑞幸咖啡通过大规模补贴抢占市场,大幅亏损,很难盈利,你们内部有没有一个盈利的时间表?”
钱治亚表示:“再次重申,亏损符合我们的预期,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我们的既定战略。我们会持续补贴,坚持三年到五年!”
2018年7月12日,瑞幸咖啡北京媒体见面会上,钱治亚就曾表示:“我们现在目前没有盈利的时间表。……至于说盈利状况或者盈利时间表,目前我们并不着急盈利。
在瑞幸咖啡2019年战略沟通会上,瑞幸咖啡CMO杨飞公开回应,这一亏损符合瑞幸预期,全年亏损会超过这个数字。“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瑞幸的既定战略,用适度补贴,获取这一年的市场规模和速度,是非常值得的。”
盈利获客是否可取呢?
瑞幸补贴式的营收增长不是长久之计,一旦补贴停止,可能面临营收增长乏力甚至下降。而事实上,瑞幸咖啡以优惠、折扣换取消费市场和流量的行为产生的用户粘性并不高。
本刊记者在走访瑞幸咖啡门店时发现,消费者之所以选择瑞幸咖啡普遍是因为其线上APP的优惠力度,一旦优惠停止,继续选择瑞幸咖啡的可能性极小。
值得关注的是,瑞幸咖啡的优惠力度也在不断下降,从今年年初开始,就有多个城市调高了外卖免外送费的门槛和商品的折扣。
这在招股书上已有所体现。最近5个季度,瑞幸的获客成本已大幅降低,从2018年第一季度的103.5元减少至 2019 年第一季度的 16.9 元,但与此同时,其交易客户数量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此外,瑞幸 2019 年一季度4.79 亿人民币的收入同比增长36倍看似不低,但环比增长仅2.8%,相比前两个季度 90%以上的增速已是大为放缓。
03
于砸钱者
既不祥瑞也不幸
上市之后,瑞幸的营销就有了一个重要的评判者——股市。瑞幸原来“未来3—5年补贴都不会结束”的想法,其“补贴不代表不盈利”的判断,其“平权咖啡”的概念等等,在上市之后能否兑现就不完全由经营者说了算。
并且,瑞幸之路,即“先用补贴‘破坏’一个行业,再用互联网的手段去重造”的方法是否真的可以复制,最终也需要市场来检验。如果瑞幸在股市表现不佳,且套牢了风投家们,那么,瑞幸的方法即使在理论上可以复制,在实际中恐怕也会让复制者望而却步。
瑞幸破发,于砸钱者既不祥瑞也不幸。
若以瑞幸烧钱的速度来判断,瑞幸“光速上市”的节奏无疑既救了瑞幸的急,也令投资者们松了一口气。但是,若以“光速上市”就赶上中美贸易战导致的中概股承受重压的角度看,瑞幸也无幸可言。瑞幸上市首日,25美元的开盘价较17美元发行价上涨47%,5分钟之内涨幅就扩大到近53%,最高逼近26美元……
但是,4个交易日之后,“小蓝杯”的色彩就黯淡了下来。在瑞幸咖啡上市的第二个交易日,市场就有建议称在“中概股风险太高”的情况下,要慎入瑞幸咖啡,因为瑞幸过短的成长史,使得分析家们无从判断其过往的经验,无法判断其克服“成长的烦恼”的能力。
据报道,中国有31家公司去年赴美上市。这31只中概股中有21只都跌破了发行价,20多家中概股公司的股价自上市以来“跌跌不休”,平均跌幅达22%。瑞幸身后,虽然还没有后来的复制者,但是,瑞幸显然已经开始复制其他中概股在美股市场上的表现:上市首日大涨,随后迅速遭到抛售,在发行价之下久蹶不振。
如果长时间维持低价,则不仅投资者难以脱手股票收取回报,声称“补贴到2024年”的瑞幸能否持续,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毕竟,美股市场不是上演“可割可弃”戏码的地方,如何踏实下来经营盈利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