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被访者误以为久久王是做鸭脖的企业,做鸭脖的久久丫声名在外,乍一看确实容易与久久王混淆。事实上,久久王是福建一家糖果公司。当然,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久久王并不知名。
可这样一家公司“要求”上市了,而上市,真的能成为久久王的救命稻草?
01
缘何上市
在甜食圈儿,福建久久王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久王)还算是一家知名的产品制造商,于1999年在福建晋江注册成立。
公开资料显示,九九王在1999年、2000年和2003年,陆续推出糖果自有品牌产品“久久王”、“拉卜卜”和“酷莎”,主要是硬糖、充气糖果、胶基糖果和压片糖果产品。
在很多福建人眼里,久久王是他们小时候的回忆,而几乎同时在市场上声名鹊起的还有箭牌的大大卷,也都是80后久远的回忆。
当下,提及久久王,为数不少的福建人仍然情怀颇深。
但相较于在全世界拥有19家工厂的箭牌,这家生产“回忆”的公司,近些年在市场上一直表现“佛系”,产品研发上只围绕薄荷糖,也没有什么创新。
招股说明书显示,久久王上市是为了扩大产能提振业绩、更换现有生产机器、偿还银行贷款、加强营销力度以及作为营运资金等。
成立20年,一直“低调”的久久王,为何会选此时上市?久久王市场部的相关人员,拒绝回答食品君的疑问。
从招股书说明可以看到,久久王近几年业绩增长缓慢, 2016-2018年,公司获得收益分别为3.13亿元、3.56亿元、3.81亿元。按收益计,久久王在福建省整体甜食市场排名第二,仅次于雅客,2017年,在福建省的市场份额占比约2.4%,全国市场份额占比约0.6%。
对此,公司认为业绩放缓是产能不足导致的,所以希望通过上市来让恢复“生机”。招股说明书还表示,截至2019年4月底,久久王有31条用于生产产品的生产线,年产能约为12405.4吨。
事实上,久久王的业绩放缓或“另有隐情”。
据了解,虽然久久王也有电商渠道,但主流渠道仍是经销商和OEM客户,这直接体现在了营收上。
数据显示,2016-2018年,公司向直接分销商销售所产生的收入分别为1.69亿元、1.63亿元和1.60亿元,分别占公司总收益的54.1%、45.9%和42%。2016至2018年,来自公司前五大OEM客户的收益分别占公司总收益约35.1%、46.7%及48.8%。
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着OEM客户营收占比的逐年提升,另一面,久久王对线下经销商渠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2018年,公司的直接分销商从170家减少至90家。这或是久久王业绩增速缓慢的主因。
02
另有隐情?
虽然经销商所带来的营收在久久王的业务体系里占比连年下滑,但仍占到近一半的体量。
砍掉一半的经销商队伍和急于提振业绩形成了反差。有经销商表示,久久王在过去的两年,一直致力于整顿经销商队伍。
久久王或有自己的考量,而且经销商队伍的削减,确实给业务带来了改善,获得了线下经销商的认可。
“随着经销商队伍的庞大,冲货、窜货现象比较严重,这两年,久久王在整顿线下经销商队伍,”据晋江的一位线下经销商透露,“控价方面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各个渠道环节利润分配合理,大家都有的赚。”
相较而言,福建第一大糖果制造商雅客就遭到了当地经销商的“吐槽”,上述晋江经销商表示,与久久王相比,雅客的价格已经非常“透明”,比如进价一块钱的糖果,也只能卖一块一,经销商在利润方面所获无几。
“如果说经销商团队大清洗影响了久久王的业绩,那么,自有品牌后发无力则影响着久久王的未来。”一经销商表示。
据悉,久久王旗下自有产品营收也在逐渐下滑。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公司自有品牌的收入分别为1.70亿元、1.65亿元和1.65亿元,分别占公司收入的54.3%、46.2%和43.4%。其中,主打产品酷莎的销售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43.6%降至2018年的34.3%。
一晋江本地的线上经销商表示,目前,自己店铺里也仅有久久王的一款产品、酷莎薄荷糖。
该经销商表示,这款产品主要是放在酒店前台、KTV和餐馆前台,一般一包十几块钱,400多颗,一包够用一个星期。
但更多的经销商反映酷莎销售情况并不好。一长沙经销商表示,已经不再进货酷莎产品了。有的则表示,卖的不好,相比,箭牌会好卖一些。
根据久久王一老经销商反馈,久久王的产品是非常聚焦的,就是围绕着薄荷糖来开发一些新品。
“目前,小众产品发展并不乐观,当下市场对对糖果企业都不太友好。”一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全民抗糖,都认为吃糖不健康,且产品季节性太强。”
作为久久王旗下比较好卖的产品酷莎薄荷糖,也没有更多的产品优势。“这个很容易复制,现在,这款产品已经‘烂’大街了,可能久久王业内沉淀久,在原料方面有优势,比其他企业能更有成本优势吧。”
但随着公司直接分销商的减少和消费市场乏力,久久王的经营压力不容小视。
另外,对OEM大客户的依赖性,也是久久王业绩的一大隐患。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格瑞兄弟糖果公司一直是久久王的第一大客户。令人担忧的是,如此集中的大单客户,在营收中的占比仍然在逐年提升。2016年-2018年,格瑞兄弟糖果向久久王购买OEM产品金额分别为0.41亿元、0.79亿元和0.96亿元,分别占久久王营收的13%、22.2%和25.1%。这意味着,一旦大客户出现中断,久久王的业绩将受到直接影响。
“经营压力要靠上市来缓解,这路子本来就不对。”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03
行业“势微”
然而,上市就能解决所有困境吗?
食品君了解到,久久王所在地晋江为福建省最大的出口休闲食品生产基地。如果顺利,久久王将是晋江第三家登陆港股的上市公司,其余两家是2011年上市的蜡笔小新和2015年上市的中国糖果。
然而,当下,这两家已上市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
中国糖果,原名福建晋江好来屋食品公司(以下简称:好来屋),成立于2000年4月。该公司从制作凝胶糖果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2012年6月,好来屋在天交所挂牌,之后公司知名度迅速上升,进入高速扩张期。2014年1月,公司从天交所申请摘牌,启动赴香港创业板上市,并成为继蜡笔小新后,晋江又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食品企业。
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许金培,是资深食品行业从业者。在创办好来屋之前,许金培曾担任福建徐福记(兄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市并未改变中国糖果业绩亏损的命运。据了解,2015年后,该公司连年亏损,2017年,娃哈哈总裁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控股的恒枫资本对中国糖果发出收购要约时,中国糖果股价的暴涨在收购“熄火”后一落千丈。市场认为,宗馥莉虽被套路,却给了中国糖果股东一个解套的机会,目前,该股依旧停牌,并延迟业绩发布。
蜡笔小新的命运与中国糖果类似。2005年,蜡笔小新在新加坡上市,2010年4月完成私有化退市,并于2011年年底登陆港交所。上市之后,业绩也是连年下滑。2018年,蜡笔小新实现营业收入5.03亿元,同比下滑44.3%,净利润亏损1.8亿元,相较2017年的2.89亿元实现减亏。
中国糖果和蜡笔小新的“同病相怜”,也折射出近年来中国糖果行业的集体萎靡。
“在国内前十的糖果企业里,做得好的,卖给了外资,做得不好的,半死不活。”一业内人士表示。
这无疑是当下中国糖果行业的现状。排在前十的企业,大多是外企所为,比如阿尔卑斯、德芙、徐福记和费列罗等等,勉强挤进前十的本土品牌,日子也都“不好过”。
早前2011年,台湾品牌徐福记就卖身给了雀巢。近两年,雀巢一方面充分利用徐福记发展巧克力业务,一方面又收编徐福记旗下的自有品牌奇欧比。除了徐福记,雀巢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而另一品牌金丝猴则上演了一出“西游记”。1993年成立的金丝猴,在2008年迎来了高光时刻,彼时,金丝猴被誉为奶糖第一品牌,麦丽素被尊为品类销量王者,企业经销2000多名,渠道“网罗天下”。市场一直期待金丝猴上市,但是,创始人赵启三在资本市场受挫之后,转而与好时公司达成了并购要约。
沦为外资的金丝猴,非但没有一骑绝尘,反而一蹶不振,估值减少60%。据媒体报道,金丝猴的存在,还在某种程度上“拖累”了好时。2018年,好时又将金丝猴出售给河南御翔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至此,金丝猴回归,但已“不复从前”。
不仅如此,有着百年历史的大白兔奶糖,如今也以“特产”的方式,作为一种怀旧存在。
全民抵制糖,也是导致糖果行业衰退的原因之一。
大背景是,2013年-2017年,中国人均年甜食消费量分别为1330克和1300克,复合年增长率-0.6%;有机构预测,中国人均甜食消费量自2018年-2022年,将以复合年增长率约-0.4%的速度减少。
一定程度上,随着国内新兴品牌的崛起、外来品牌侵占市场,曾经的国货之光都面临着生存的“尴尬境地”。就更不用说在市场上向来“低调”的久久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