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瑞幸咖啡(下简称为“瑞幸”)更新的招股书文件显示,其计划以每股15至17美元的价格发售30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如承销商完全行使超额配售权,瑞幸最多将发售3450万股ADS。
这意味着,若以每股17美元的价格上限计算,瑞幸此次融资最多能拿到5.8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9.7亿元)。
彭博社今日消息指出,瑞幸的融资目标超过了消息人士先前所说的3亿美元。迄今为止,就预计筹募的金额而言,瑞幸有望成为今年已在美上市53家公司中的第六大IPO。
该文件还透露,世界第三的粮食贸易商路易达孚同意在发售完成后购入价值5000万美元的瑞幸股份。小食代此前曾介绍,路易达孚未来将与瑞幸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在中国建设和运营一家咖啡烘焙工厂。
此外,瑞幸更新的文件还提到了主要股东的持股比例变化。在上市完成后,瑞幸董事长陆正耀的持股比例从30.39%稀释为26.06%,瑞幸CEO钱治亚的持股比例从19.59%稀释为19.35%,而以黎辉为代表的大钲资本及刘二海所代表的愉悦资本持股比例则分别变为10.16%及5.76%。
瑞幸咖啡主要股东持股比例
外媒今日也对瑞幸的最新动态给予了关注。
彭博社今日引用来自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2018年,进入中国已经20年的星巴克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而瑞幸的市场份额为2.1%。
值得注意的是,瑞幸此轮融资后估值为40亿美元,而瑞幸声称“要超越其中国门店数”的星巴克市值则超过了900亿美元。
链接:彭博社5月4日发表的瑞幸咖啡相关报道
(原文发表于2019年5月4日的彭博社官网,标题为《I Drank Myself to the Bottom of Luckin Coffee’s IPO》,作者为Tim Culpan,小食代翻译时略有删节)
即将登录纳斯达克的瑞幸咖啡引发了一个思考:这到底是家饮料供应商,抑或是一家科技公司?
就算看完其长达286页的招股书后,我也很难给出答案。在我看来,瑞幸有点像星巴克,但也很像外卖巨头美团和网约车公司优步。
在瑞幸看来,它则认为自己兼具了上述两类公司的特性。
在这家公司的招股书里可以看见,“咖啡(coffee)”出现了278次(注:此数据不包括“瑞幸咖啡”的表述),“APP”或“app”出现了51次,“科技(technology)”与“网络(network)”则各自被引用了79次。
作为一个茶文化国家,中国才刚刚开始踏入浓缩咖啡和拿铁的世界。据瑞幸招股书中引用的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的人均咖啡饮用量仅为6.2杯。相比之下,德国的这一数据为867.4杯。
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远远低于其它市场,而瑞幸正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因此,“巨大的市场潜力”也被当做瑞幸IPO的卖点之一。
尽管如此,瑞幸本身和卖咖啡的星巴克还是不太像。一份几个月前的报道提到,中国的所有零售商都逃不过两个趋势——外卖友好&数字化洞察。瑞幸则声称其APP能创造一个“完全无现金环境”。站在中国如今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下来看,这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而瑞幸的损益表则最能说明这家公司的“真实身份”。
去年,瑞幸的收入为8.41亿元人民币,相比起2017年的25万元人民币可谓是“爆发式增长”。然而,其营业费用超却超过了24亿元,比收入高出三倍。计算发现,瑞幸每次靠卖咖啡挣到的100块相对应的成本是152块,这还不包括门店租金和一般费用的成本。
因此,投入成本比收入高出三倍这件事让瑞幸更像是一家科技初创企业,而非一家餐饮公司。
瑞幸把通过风投拿到的大部分资金用于提高收入,却不太在意利润有多少。对瑞幸而言,尽管取消补贴很可能会导致收入下降,但它仍需以此实现盈利。除非瑞幸在消费者中建立起其它品牌所没有的消费者忠诚度,不然很难说得准它要如何尽快产生稳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