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模仿,从未有创新”的达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利食品”)在2018年迈入200亿元营收俱乐部。对于靠模仿追随起家的达利食品而言,公司的一直以来的愿景是做“中国雀巢”,不过在成为“中国雀巢”之前,达利食品需要直面的是业绩增速放缓的挑战,在快消品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达利食品的模仿追随策略失效。
业绩增速大幅下滑
旗下拥有“达利园”糕点、“好吃点”饼干、“可比克”薯片、“和其正”凉茶、 “乐虎”功能饮料、“豆本豆”豆奶,以及短保面包“美焙辰”等品牌的达利食品近期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2018年实现收入208.6亿元,同比增长5.4%,净利润同比增长8.3%,低于市场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受到公司下半年开始通路结构调整,2018年下半年达利食品营收出现0.6%的同比下滑。受此影响,2018年公司两大业务食品、饮料分别录得104.2亿元及91.6亿元,增幅分别为4.5%、6.5%,均较上半年出现显著放缓。其中饮料板块中,功能饮料、植物蛋白和含乳饮料(包括豆本豆)销售额分别增长15.1%、27.0%,而凉茶及其他饮料则分别下滑6.3%和23.1%。
纵向比较而言,达利食品的业绩增速也差强人意。中国网财经记者统计,自2015年上市以来,达利食品的营收和利润增速就陷入大幅下滑模式。根据达利食品2016年财报显示,该公司营收增幅为5%,这一数据在2015年为12%,2014年为16%。2017年达利食品营收197.99 亿元,增速为11%,2018年达利食品的营收增速又跌落至个位数。
由于业绩不及预期,达利食品遭机构下调目标价。摩根大通日前发表研究报告,称鉴于饮料业务增长放缓预期,将达利食品2019及2020年的每股盈测下调9至13%,目标价由8元下调至7.6元。报告指出,达利食品2018年度的收入及纯利分别按年增长5.4%及8.3%,均低过市场预期,意味去年下半年收入跌0.6%。
渠道调整效果不明显
业绩放缓的达利食品早早感受到了危机感,中国网财经记者了解到,达利食品自2018年8月起进行了经销渠道及业务的调整,此前,饮料、休闲食品、早餐面包等不同产品的经销商有众多重合,现公司将食品、饮料两大系统进一步拆分成KA、流通、家庭(早餐)三大业务单元,重新定位整个销售团队,并且根据经销商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产品对接,结构的调整导致营收短期下滑。此项渠道变革也给达利食品的销售带来了负面影响,中泰证券指出,预计此次渠道变革将持续至19年二季度,短期内公司的销售或将受到负面影响,但有望提高公司的长期经营效率。
达利大刀阔斧进行渠道变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行业竞争的加剧。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达利食品的创新能力比较弱,以前达利采取的是差异化的竞争,以大品牌的运作手法去运营三四线市场,这种降维打法还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随着竞争加剧,达利食品的这种打法也被很多企业所模仿,在中小型企业采取这种模式以及大企业渠道下沉的背景下,达利食品的优势丧失殆尽。“近年来达利也调整了运营策略,包括推出自有品牌豆本豆,但豆本豆的运营并不顺畅,渠道调整的效果并不明显。”
品牌老化下新品接受度仍待考验
自2015年11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以来,达利食品依靠“差异化”定位迅速抢占了三四线城市市场。2018年,达利食品实际控制人许世辉家族进入中国富豪排行榜22名,位列食品饮料行业的第一名。截至2019年4月11日,达利食品的市值为794.26亿港元,
其信奉的“拿来主义”一直饱受质疑,“达利园模仿的是好丽友、乐虎模仿红牛、可比克薯片模仿的是乐事”,一名业内人士对中国网财经记者指出。不过在消费品竞争加剧的当下,达利食品的模仿追随策略失效。朱丹蓬指出,达利食品应该是整个中国民营企业相对运营比较顺畅的一个企业的典范,但是随着整个竞争竞加剧以及消费端的消费思维以及消费行为发生变化,达利也不能够独善其身,受到了消费端的挑战,“从整个产品端来看达利并没有太多的这种自主品牌,在产品的研发上基本以追随和模仿为主。”朱丹蓬表示,作为一个老牌食品企业,达利食品也存在品牌老化的问题,还需考虑将品牌盘活。
感受到了危机的达利食品近年来加速推出创新性产品,2017年推出植物蛋白饮料豆本豆、2018年推出了短保面包美焙辰,不过新品的市场接受度仍待考验。此外,达利食品一直备受食安问题困扰,糕点类产品曾多次登上质量黑榜,包括旗下明星品牌达利园法式软面包、好吃点香脆核桃饼等。2016年11月,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管政务网连续发布第40期和第42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显示,云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达利园法式软面包,菌落总数超过国家标准18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