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不仅是春天田野的主角,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济作物。
近日,在云南曲靖的罗平县,“百万亩油菜花海”已开花结籽,即将上市。
罗平县官方的数据是,今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90万亩,预计总产量16万吨。不仅如此,这里是中国油菜花最先绽放的地方,油菜花成了农民“乡村游”的品牌,油菜籽榨油收入每亩也达千元。单是今年春节期间,该县就接待赏花观光游客115.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3亿元。
但更多乡村的油菜是种来自给自足的。湖北荆州一位王姓农户称,2010~2013年的时候,他种了15亩左右的油菜籽,当时油菜籽价格在2.6元左右一斤。由于政府托市收购,不用担心销售问题。但是到了2015年,临时收储政策发生变化,而耕地租金上涨,目前仅种有1亩多,主要是用于自家榨油,不向外销售菜籽。
面积的压缩必定带来产量的降低。近年来,中国自己生产的油菜籽只能供给中国消费量的41%。
作为世界最大的油菜籽进口国,中国近日却对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国和出口国——加拿大下了临时“禁令”。
近期,中国海关总署通报,黄埔、大连、南宁、深圳海关连续从进口加拿大油菜籽中检出多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并接连取消来自加拿大的两家油菜籽公司出口许可证。
加国媒体惊呼此举将“对油菜籽出口造成重大打击”,然而,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籽进口国来说,受到的影响有限。
加拿大油菜检出有害生物
从今年1月开始,一粒小小的油菜籽,牵动着中加两国贸易、外交部门和油菜籽公司的心弦。
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发言人3月底表示,2019年1月以来,中国海关总署先后4次(1月4日、3月1日、3月15日、3月26日)主动向加联邦政府负责检验检疫的职能部门通报在自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籽中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情况,并提供了详细资料,要求其通知业者进一步调查并切实采取有效改进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但遗憾的是,中方在进口加油菜籽中仍不断发现疫情截获的情况,不得不撤销加有关企业向中国出口油菜籽的许可。
回到油菜种植业,中加两国发展路径迥异。中国目前还没有批准转基因油菜的种植,因此国内种植的油菜是非转基因品种;加拿大种植的多为转基因油菜。
需要说明的是,农产品贸易的惯例是需要对出口的农产品进行出口检验检疫和进口检验检疫的,这是为了防止原产国农产品携带危险的有害生物(包括病菌)。
业内称,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籽检测出的危险生物,相对加国的油菜籽生产来说影响较少,但会严重影响中国菜籽种植产业,导致国内菜籽出现病害或者其他难于清除的杂草等。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日前表示,为从源头上防范疫情,暂停加拿大一企业向中国出口油菜籽,此项措施是正常的检疫安全防范,符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也符合国际惯例。
农户油菜种植效益低
油菜籽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国产油料中产量最大的品种。
然而,种植菜籽出售的农民已经很少了。
王姓农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荆州当地目前成片耕地租金每亩在600~800元,如果种植一季菜籽一季水稻或玉米,菜籽亩产量仅为150~170公斤,价格在3700~4000元/吨——这意味着,菜籽每亩产值仅为560~600元。即使在另外一季种植水稻出现盈利,也很难保证全年不亏损。
作为对比,冬季小麦亩产在450公斤左右,价格在2400元/吨,每亩的产值在1000-1100元。
由于菜籽种植效益低,当地菜籽种植面积大减,农户也主要用边角地种植,以自家榨油消费为主。
但在2015年之前,由于有临储政策,油菜种植又是另一番光景。
2008年,中国政府对多种大宗农产品实施了临时收储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农产品的供应。业内称,当时该政策的执行,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解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业人口外出务工,种地的机会成本大增,不但收益低,而且部分年份甚至出现售粮难的情况。
从国际背景来看,2008年全球刚经历了粮食危机,包括油料和小麦。
这两大因素共同推动政府出台主要农产品的临储政策,主要是为了方便农民售粮,确保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原本该政策应是一项临时性措施,但由于近年来油菜籽进口价一直低于国内市价,为防止进口油菜籽冲击国内油菜种植,临时收储政策执行期间事实上已经制度化、常态化。
据业内统计,2010~2013年,中国菜籽产量稳定在每年1000万~1300万吨之间,能够满足国内菜籽70%左右的供应。
正如荆州的老王家一样,中国菜籽种植以小地块为主,难以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对人工需求量较大。然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又影响了菜籽生产。再加上油菜生产与口粮(小麦)生产会产生矛盾,到2012年后,虽然油脂需求放缓,蛋白消费快速增长,国内又取消了菜籽临储政策,国际国内油料价格持续下跌,打压了菜籽价格,菜籽种植收益锐减,导致了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目前年产量维持在600万~650万吨。
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临储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主要大宗农产品的需求,但对价格的扭曲,导致相应的农产品进口量大幅增加,最终冲击国内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的供应过剩。
鉴于多重因素的考虑,中国从2014年取消大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拉开了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序幕。2015年6月,国家正式终结执行了7年之久的油菜籽托市收储政策。
国内外价格“倒挂”库存积压
临储制度实施后,中国作为油菜生产大国,一度出现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市场上“国货入库、洋货入市”的不正常现象。
虽然临时收储政策执行规则中严禁收购进口油菜籽,但进口油菜籽价格与临时收储价格相差较大时,将其销入临时收储库中存在较为丰厚的利润,政策存在一定的寻租空间,容易产生寻租行为。
据媒体报道,2013年进口油菜籽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大量进口油菜籽顶替入库,引发严重的套利行为。
2014年,国内菜油储备库存达到700万吨左右,其入储成本在10000元/吨以上。然而,到2014年末,郑商所菜油主力价格跌至6000元/吨。
菜籽收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内菜籽产量,但价格扭曲,导致大量菜籽、菜油进口,挤占国内菜油的销售。2013~2014年,较大部分国产菜油以储备方式进入储备库,并未在市场销售。
东部沿海加工进口油菜籽企业的工作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临储政策导致了大量的菜籽进入收储,并榨油,大幅度增加了国内菜籽油的库存。另外,也有部分企业违规将进口菜油入库。
他表示,临储政策取消后,由于国内菜籽缺口,菜籽年进口量维持在400万~450万吨水平,但菜油的进口量有所下降,2012/2013年度,菜油进口一度达到了146.5万吨,近两年的进口量则在80万吨左右。
加拿大占主导的进口格局
也正是在政策执行的这7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油菜籽、菜油、菜粕进口格局。其中,加拿大是最为主要的进口来源国。
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菜籽进口总量为476.6万吨,其中进口加拿大菜籽445万吨(占国内菜籽总进口量的92.48%);菜粕累计进口130万吨,其中进口加拿大菜粕127.55万吨(占比98%);菜油累计进口130万吨,其中进口加拿大菜油109.8万吨(占比87%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在2012年之前,印度及巴基斯坦是中国重要的菜粕进口来源国。2012年,中国从印巴两国共进口77万吨菜粕,占当年中国进口菜粕100万吨的77%。不过,由于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的菜粕检查出孔雀石绿,中国停止从两国进口菜粕。然而到2018年末,中国又取消了从两国进口菜粕的禁令,只要满足中方检验检疫要求,即允许进口。
谈及本次中加油菜籽风波,上述进口油菜籽加工企业工作人员认为,短期会影响中国企业从加拿大进口菜籽,但不排除后期中加关系逐步好转,菜籽进口恢复。此外,也将刺激中国从乌克兰、俄罗斯、澳大利亚增加菜籽进口。另外,由于中国取消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菜粕进口,中国菜粕进口量有望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