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区管庄路上,一家全时便利店近日重新开门迎客,店员对每一位进店顾客说着“欢迎光临”,换了新主人的全时便利店正在尝试“重生”。作为城市生活离不开的商业业态,“小而美”的便利店近年来成为一大“风口”,各大品牌连锁店忙着跑马圈地。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众多深入社区的传统夫妻店,目前依然是难以撼动的商业存在。
跑马圈地被敲警钟
“去年年底来购物,半个店都是空的。”家住管庄的陈女士经常带女儿到附近的艺术培训班上课,艺术培训班楼下就有一家全时便利店,她发现,这家店地理位置极佳,但却经常缺货。
近日,大门上“装修整顿 暂停营业”的通知被取下,这家全时便利店重新打开了大门。记者注意到,店里依旧有三分之一的货架空空荡荡,但已经开始供应热餐。工作人员介绍,店里的商品都是公司统一供货,这几天正在补货。
虽然门店还是原来的门店,但已经换了主人。去年下半年开始,受其股东资金链问题影响,全时便利店陷入窘境,最终,其在北京、天津、成都的连锁门店全部打包出售给了山海蓝图,华东、重庆两地的全时便利店则由外资便利店品牌罗森接手。
起步于2011年的全时便利店曾首创内资便利店的重资产运营模式。2016年,全时便利店超过好邻居,成为北京市场门店数量最多的便利店品牌。到去年7月,全时已经拓展至北京、天津、南京等10个城市,门店数近800家,其中近一半都在北京。但快速开店并没有换来稳定的发展,重资产模式也成了累赘。全时的教训,也对便利店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敲响了警钟。
经营状况冰火两重天
城市里为什么需要便利店?经常加班到深夜的白领或许最有发言权。“有时下班很晚,其他餐馆都关门了,只有7-11还亮着灯,那一刻觉得很温暖。”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王女士说,24小时便利店的存在更像是一种陪伴。
相比大型超市,便利店的价格并不占优势,但由于开在路边,可随买随走,便利店成为快节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全时便利店曾在2017年立下未来五年实现“100个城市,100万个终端”的战略目标。便利蜂用两年时间,已在北京等4个城市开设了近600家店,今年将以两倍于之前的速度继续开店。苏宁小店去年仅在北京就开了500家店,今年计划再开500家。
但光鲜的数字背后,便利店的经营状况参差不齐。朝阳北路上的褡裢坡地铁站向东千米距离,分布着7-11、全时、苏宁小店、便利蜂4家便利店。记者昨天中午走访发现,7-11和便利蜂店里陆续有顾客前来购物,多数是来买热餐,全时和苏宁小店则鲜有人光顾。
相比之下,7-11和便利蜂的商品种类更全,进店后商品琳琅满目,货架上没有闲置区域,而全时便利店大部分货架都未填满,苏宁小店甚至有小部分货架闲置。
业内人士分析,一些品牌在快速扩张时,忽略了内部的精细化运营和自我造血能力。相比之下,注重精细化运营的7-11开店速度更加保守——进入北京15年,目前仅拥有254家门店。
“夫妻店”仍是强大力量
便利店的压力不仅来自于竞争者,还有不断上升的运营成本。近日,7-11试行非24小时营业的消息在业内引起轰动。
据了解,7-11正在考虑是否修改24小时营业的原则,日本7-11将从3月中旬开始,依次在日本10家直营店把营业时间缩短至早上7点到晚上11点,预定试行期间至少将持续几个月。在中国,有部分7-11便利店已经实行16小时营业制。24小时便利店缩短营业时间,主要是因为夜间客流太少,需要节省人力成本。
事实上,经营成本上升一直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难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正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电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相比之下,传统“夫妻店”似乎显得更加灵活,盘踞在小区深处,靠夫妻两口子就能撑起一个小店。货圈全微数实验室年初发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相比“夫妻店”,加盟便利店租金压力更大。以北京为例,67%的加盟便利店月租金超过5000元,“夫妻店”中这一比例仅为57%。有76%的加盟便利店选择在8点前开始营业,只有44%的夫妻店在8点前提供服务。48%的加盟便利店在零点后依然营业,而坚持到零点后的夫妻店只有22%。整体来看,加盟便利店的坪效更高,但13%夫妻店却通过自身努力和有效的店铺管理将坪效提高到2000元以上,不比便利店逊色。
近两年,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就选择了收编“夫妻店”的形式进军便利店市场。这些店铺需要按照一定比例从互联网平台进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夫妻店”假货泛滥的问题。因此,“夫妻店”依旧是便利店市场上的强大力量。201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夫妻店”贡献了所有零售渠道40%的出货量。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分析,资本市场暴露的问题警示整个便利店行业的企业需要提高自身应对外部风险的综合能力,企业应更加关注精细化运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