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曾经中国白酒第一股,同时也是山西第一股的山西汾酒(600809.SH),目前已经从白酒一线梯队掉出,滑落为二线酒企行列。近日,山西汾酒推出股权激励草案,试图以此“捆绑”核心员工利益,推动企业和业绩发展。然而该计划却被业内指出,员工持股比例较低,实际意义不大。
虽然山西汾酒近年的业绩实现增长态势,但是从其公开的业绩目标来看,背负着压力依然不小,这家被业内称为“汾老大”的老牌酒企,翻身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股权激励计划被指实际意义不大
山西汾酒近日对外发布股权激励草案,拟向397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授予不超过650万股股权,约占本计划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之前公司股本总额的0.75%。其中,首次授予590万股,占授予总量的90.77%,约占本计划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之前公司股本总额的0.68%;预留60万股,占授予总量的9.23%,约占本计划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之前公司股本总额的0.07%。股权激励价格为19.28 元/股。
山西汾酒对此表示,此次股权激励草案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保障公司业绩稳步提升、发展规划顺利实现。
中泰证券近日发布的一份研报表示,上述股权激励意味着汾酒作为山西国改标兵,迈出了实质性改革步伐,股权激励落地将进一步激发核心员工经营活力,利于公司中长期发展。
然而业内也有不同声音发出,白酒营销专家晋育锋对蓝鲸产经记者表示,企业采用资本纽带捆绑核心员工,以此换取未来业绩预期,而员工也可以获得股票回报,这本来是双赢的方式。然而激励杠杆的发行方应要大胆放手,客观来看,此次山西汾酒的员工期权比例较低,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吸引力欠佳,这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激励意义。
以山西汾酒在2018年12月21日的收盘价36.6元/股计算,首次授予590万股,即首次授予总价值约为2.2亿元,若平均至397位人员名下,即每人不足60万元;而按照山西汾酒公布发配方案来看,武世杰、马世彪、郝光岭、高志峰、王涛、武爱东等一众中高层管理人员均获赠5万股,不计入股票波动情况,即为183万元左右。
据山西汾酒2017年年报显示,上述高管2017年获得的税前报酬均在50万元左右。上述激励方案需要员工前期以19.28 元/股投入,看起来,投资回报比并不高。
与同行业相比,2006年洋河股份(002304.SZ)推动员工持股时,员工持股的比例约为30%;2014年,老白干酒(600559.SH)发布的混改方案中,员工持股占比为3.09%,经销商持股共计6.97%,2名战略投资者各占4.97%。
而此后五粮液的混改方案,员工持股共认购2370万股,认购金额5.13亿元,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的0.61%。同样,由于员工持股比例过低,也被业内质疑为“蜻蜓点水”,认为对于员工激励及话语权改善实质意义不大。
安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受相关规定制约,山西汾酒的激励力度中规中矩,不过意义重大。
白酒行业分析师蔡学飞对蓝鲸产经记者表示,汾酒在资本层面整合,对销售意义不大。而且,其新的资本化之路,带有更多政府主导的色彩,并不符合完全市场化的规模,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晋育锋则指出,这也不排除地方政府跟汾酒集团,对员工持股的态度相对保守,而汾酒集团与上市公司,也没有为自己的管理层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业绩增速放缓,山西汾酒压力大
在此次股权激励草案中,山西汾酒还提出了未来三年的营收目标,分别以2017年业绩为基数,计划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90%、120%、150%。2017年汾酒营业收入为60.37亿元,这意味着其需要在2021年实现150亿元的营收。
值得注意的是,有多家研报指出,山西汾酒第三季度营收增长为30.58%,同比有所放缓,且省外收入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更为显示。
蔡学飞指出,第三季度应该是白酒的销售旺季,而山西汾酒在此之际营收却较以往放缓,2019年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强,行业外部环境更加恶劣,酒消费群体可能会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山西汾酒能否实现战略目标任重道远。
事实上,山西汾酒的确压力较大。早在2017年2月,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签下2017-2019年任期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核心内容是,2017年、2018年、2019年收入(酒类)增长目标为30%、30%和20%,三年利润(酒类)增长目标为25%、25%、25%;任期内完成汾酒集团整体上市。他甚至公开宣布,“如因自身原因完不成目标任务,将引咎辞职。”
在此情况下,急于业绩提速的山西汾酒祭出了开拓省外市场和国际化的法宝。12月13日晚,山西汾酒对外发布公告称,拟1.22亿元现金收购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酒业发展区销售有限责任公司51%股权。山西汾酒表示,该交易是为了拓展山西省外市场、整合优化销售业务链,进一步减少同业竞争。
此前山西汾酒刚刚斥资近1亿元收购了关联公司山西杏花村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杏花村国贸”)部分资产。山西汾酒对于该交易给出的理由是,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解决上述标的与公司的同业竞争问题。
晋育锋认为,山西汾酒借此上述收购,一方面是进行省外市场或是特定的细分市场扩张,另一方面,通过收购51%的股权实现并表,以此增厚业绩,实现营收目标的快速增长。
蔡学飞则表示,山西汾酒通过内部收购实现体量扩充,有“虚胖”的嫌疑。
除此之外,近两年山西汾酒在国际化上的探索不断。2017年9月,李秋喜公开透露,汾酒国际化三年规划已定,俄罗斯将作为汾酒国际化首要阵地,在当地建厂,并把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均放在本地化完成;2018年9月,汾酒集团宣布在加拿大建设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博物馆与展示馆,同时打造产业旅游与对外服务的产业链;11月9日,汾酒与格鲁吉亚科特基酒厂签订“一带一路”友好合作姊妹酒合约,双方将开启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
然而,正如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琦所言,虽然近年中国白酒跨出国际化发展的大步伐,但是“走出去”发展的整体效果不佳。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也表示,中国白酒国际化仍停留在感性层面,缺少对国外消费市场的理性和深度分析。
有业内人士向蓝鲸产经记者指出,国内白酒行业呈现挤压式增长,竞争逐步白热化,汾酒想借助自身清香型的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拓展海外市场,是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目前国内白酒市场的技术标准、品牌概念与饮酒习惯和文化,均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汾酒能否真正打开国际市场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