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国旺旺公布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期内收益为92.48亿元,同比增长3.2%;毛利41.17亿元,同比增长6.0%;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13.64亿元,同比增长7.1%。
目前旺旺集团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米果、休闲食品、乳品及饮料三大类。其中,米果类及休闲食品类占到整体收益的49.0%,乳品及饮料类在整体营收中占到50.7%。
分品类来看,报告期内,米果类产品收益合计18.59亿元,同比微降0.7%,主要原因是中国大陆境外地区因出货时间影响造成销售暂时放缓,另外基于获利考量,策略性限制低毛利的副品牌米果的出货量。米果类毛利率39.0%,较去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薯米片、精纯米饼等新品的推出、销售结构优化及获利策略调整的综合影响。未来将继续推广生产自动化、及通过区域性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稳定成本结构及毛利率。
休闲食品类收益26.76亿元,同比上涨7.2% ;毛利率44.1%,较去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今年5月推出的新品“冻痴”,获得了较高的毛利率,伴随业绩有效提升了产品线的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近半年来白糖价格一定程度回落,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乳品及饮料类在整体营收中占到50.7%,收益为46.90亿元,同比增长2.8%;毛利率46.9%,较去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随着传统和新兴销售渠道的全面推进,该板块业绩占比90%以上的经典产品旺仔牛奶的收益同比增长了达到3.3%。
虽然各品类毛利率都有所增长,但旺旺的生意做得并不轻松。其分销成本同比上涨了12%,而存货周转天数从上年的79天增加了17天。此外,现金循环周期也从一年前的60天延长到了目前的72天。
2008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后,旺旺集团的股价曾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增长期,2014年市值一度超过1400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值最高的消费品公司之一。但也是自这一年起,这家老牌快消品企业陷入了业绩下滑的泥沼。财报显示,2014年到2017年,公司营收从223.62亿元下滑到了203.75亿元,净利润从35.20亿元减少至31.16亿元。2017年8月,旺旺突然决定修改财政年结日,将2017年新财年的时间修改为当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改变了过去以自然年计算的模式。
以往从企业生产出发的产品思维,不再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消费市场,加上产品升级换代缓慢、营销方式老套、休闲食品行业入局者不断增加,旺旺成了年节时才会被想起的品牌。
困境下,旺旺改变了以往聚焦大单品的策略,开始发展多品牌,连续推出了多个副牌,试图跳出过去低龄化零食产品公司的框架,拓展年轻人群体,并通过产品创新获得新的增长点。 但现实不容乐观,公司近年来推出的众多新品中,却未能再出现像仙贝、雪饼、旺仔牛奶那样的拳头产品,公司品牌影响力日渐衰弱。
对于最新发布的这份中期报告,机构们也并不满意。
高盛在其报告中指出,旺旺中期盈利大致符合该行预期,但销售令人失望,尤其是米果类及乳品及饮料类,意味市场份额进一步流失。相信旺旺5月至6月均价上升,对销量增长带来负面影响,且没有显着提升利润,该行维持评级“沽售”。
瑞银也维持对旺旺的“沽售”投资评级,认为旺旺盈利能力及回报表现未必能维持。虽然旺旺预计2019下半年(截止至明年3月底)的毛利率将会有更大扩张,但据瑞银研究,消费者买入牛奶饮料的意愿转为负面,这意味着旺旺将投入更多资金来改善牛奶饮品的增长。另外,新的渠道扩张、电子商贸及自动贩卖机的发展将会在短期内淡化利润,预计旺旺2018至2021财年的盈利年复合增长仅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