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全面下滑,高管频繁离职,净利润不及伊利股份(22.870, 0.00, 0.00%)的十分之一,市值不到百亿,曾经的乳业领跑者光明乳业(7.860, 0.00, 0.00%)与乳业第一梯队渐行渐远。
今年三季报显示,光明乳业实现净利润3.94亿元,仅为伊利股份50.78亿元净利润的7.81%。截至11月7日,其市值不足百亿,相较伊利股份1392亿元、蒙牛乳业880亿元,不可同日而语。
公开资料显示,光明乳业曾领跑中国乳业,其2002年8月登陆资本市场,被称为中国乳业第一股。
曾经的领跑者为何沦落至此?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光明乳业的高管变动频繁。今年8月,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双双辞职。此前,继2007年王桂芬卸任总经理后,董事长王宗南、总经理郭本恒因犯行贿罪等双双落马。
高管频繁变动之时,光明乳业的产品布局缺乏连续性,且总是落后对手。从低温奶、常温奶到奶粉,公司摇摆不定,因而其与对手的差距越来越大。截至目前,伊利股份毛利率超过40%的冷饮产品,光明乳业依旧缺位。
此外,在营销方面,光明乳业也不及伊利。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的宣传推广费为14.31亿元,而伊利股份高达59.62亿元。
11月8日,一名多年从事乳业销售的人员向长江商报记者称,因为体制等多重因素,光明乳业存在对市场反应不灵敏等缺陷,这或许是其被对手超越并掉队的重要原因。
市值不足百亿
光明乳业的落伍,从市值即可见一斑。
11月7日,光明乳业公司市值为97.96亿元,伊利股份市值为1392.58亿元,蒙牛乳业市值为879.69亿元。
由此可见,光明乳业不足百亿市值,仅为伊利股份市值的7.03%,为蒙牛乳业市值的11.14%。
市值如此悬殊背后一定程度上是经营业绩的巨大差距。
今年三季报显示,光明乳业实现营业收入155.64亿元,同比下降5.71%,净利润3.94亿元,同比下降25.53%。伊利股份的营业收入为613.27亿元,同比增长16.88%,净利润50.48亿元,同比增长2.24%。在H股挂牌的蒙牛乳业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345.59亿元、净利润15.6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7.15%、38.49%。
对比发现,今年以来,只有光明乳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为负增长,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伊利股份的25.38%、7.81%。其营业收入接近蒙牛乳业的一半,净利润只占其四分之一。
差距如此之大,足见光明乳业掉队已经很远。实际上,光明乳业曾是中国乳业的霸主。
光明乳业的历史可追溯至1911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52年,光明品牌诞生,2002年登陆上海交易所,成为中国第一家乳业上市公司。
在上市之间,光明乳业一直领跑中国乳业市场。上市当年,其实现营业收入50.2亿元,而伊利股份为40.1亿元,蒙牛更是只有4.59亿元。
然而,从2003年开始,伊利股份反超光明乳业,次年,又被蒙牛乳业超越。至此,曾经的带头大哥变成了小三。而且,随着近年来伊利股份与蒙牛乳业的快速发展,光明乳业渐渐被踢出第一梯队。
而光明乳业还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在光明乳业的主营业务构成中,液态奶所占份额举足轻重。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6.72亿元,其中,液态奶贡献了137.59亿元,占比63.49%。当年,液态奶的营业收入较2016年的142.94亿元减少了5.35亿元。
高度依赖单品 产品布局滞后
光明乳业的掉队与其产品布局滞后、高度依赖单一品牌密切相关。
2003年以前,光明乳业主营低温奶,2003年,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则错位大局进攻常温奶,并迅速占领了市场。2007年,光明乳业发力常温奶,虽然已经错失了常温奶市场主动权,但其创新常温奶产品“畅优”和“莫斯利安”两个品牌,也迅速占领了市场,为其经营业绩增色不少。
资料显示,2011年至2014年,莫斯利安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50%、123%、106.5%和85%,成为公司的明星产品。然而,到了2015年,热销的莫斯利安突然降温,当年销售收入58.74亿元,同比微降1.44%。当年莫斯利安的销售收入占公司销售收入的30.32%。
莫斯利安的销售下降,与伊利股份、蒙牛乳业的阻击密切相关。
2015年,伊利股份推出明星产品安慕希,蒙牛乳业推出了纯甄。伊利股份通过冠名“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安慕希的品牌一举打响,并迅速占领了较大市场份额。
这一年,光明乳业的优倍鲜奶、畅优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都出现滑坡,使得当年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降26.66%。
在明星产品输给了竞争对手后,光明乳业似乎再无明星产品。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在产业多元化方面,光明乳业也比竞争对手晚了一步。
在伊利股份的主营业务构成中,除了液态乳产品外,还有冷饮、奶粉及奶制品及其他业务,其中液态乳贡献营业收入八成以上,而冷饮虽然占比不足10%,但增长较快。2017年,冷饮实现营业收入46.06亿元,营业利润19.84亿元。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37.25亿元,营业利润17.19亿元,营业利润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其毛利率也从43.08%上升至46.14%,已有超越奶粉及奶制品业务之势。
反观光明乳业,主营业务构成中并无冷饮。虽然公司也有冷饮产品推出,但产品品种不多,且走的中低端路线,销售面狭窄,对公司业绩贡献非常有限。
缺乏渠道优势 高管变动频繁
与伊利股份、蒙牛乳业相比,光明乳业还存在高管动荡、深度推广不足的弊端。
对比光明乳业等三家乳企发现,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对全国对层次渠道具有较大的掌控力,而光明乳业的主要战场在上海,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华南,而在国内其他区域,则缺乏渠道优势。
这从常温酸奶大战之中就可管窥。2015年开始,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安慕希、纯甄迅速在全国铺开,并逐渐从向华东、华南逼近,蚕食着莫斯利安市场,而莫斯利安市场覆盖度不足也恰恰给了安慕希、纯甄的快速增长空间。
此外,光明乳业在产品推广方面也不如伊利股份等竞争对手。这从宣传推广费支付也可得到印证。
今年上半年,伊利股份的广告宣传推广费为59.62亿元,而光明乳业为14.31亿元。
一名食品行业分析师向长江商报记者,无论是产品研发布局还是营销推广,都与光明乳业的高管变动较为频繁有关,导致公司运作缺乏稳定性。
公开资料显示,王桂芬卸任总经理后,郭本恒继任,但在8年之后的2015年7月,郭本恒涉嫌贪污、受贿被刑拘。而在郭本恒落马之前,光明集团董事长王宗南也被查。由此,光明乳业陷入了一系列贪腐窝案中。后来,时任光明乳业副总经理的李柯和孙克杰因受贿问题先后被法院判刑,此外,光明乳业生产、销售环节等多个部门负责人也被查出问题。
郭本恒落马之后,张崇建和朱航明分别接任光明乳业董事长、总经理。但在今年8月,任期未满的二人同时辞职。
反观伊利股份与蒙牛乳业,高管相对较为稳定。2004年以来,潘刚一直担任伊利股份董事长,而蒙牛,2011年以前是牛根生执掌,此后中粮集团控制后,保证了公司的稳定性。
“光明存在一股独大、内部缺乏活力等弊端。”上述一食品行业分析师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所有权与经营者分离,不仅未能有效激发内部活力,而且因听命运于股东,对市场反映的灵敏度不高,这对于市场化产品而言,是一大短板。
上述一乳业销售人员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虽然与伊利股份等差距不小,但光明乳业也有自身优势,比如鲜奶,莫斯利安也是其首家打造的低温酸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