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肉鸡是国际公认的健康美食,也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肉类之一。但也有一些不同声音,流传着一些关于白羽肉鸡的谣言。事实上,白羽肉鸡除了营养丰富外,相比其他肉类,白羽肉鸡产业是中国畜禽养殖中规模化、溯源化、信息化养殖程度最高的产业,其具有环保、节能、低碳等特点。
论坛期间,多位专家详细解读白羽肉鸡,让消费者了解真相。
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畜牧处副调研员曾珉: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加快白羽肉鸡产业发展
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畜牧处副调研员曾珉在营养餐桌科普论坛上表示,白羽肉鸡是整个肉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量占鸡肉产量的60%左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无鸡不成席,鸡在我国城乡居民餐桌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过去,白羽肉鸡受到一些消费者的误解,承受着一些莫须有的“污名”;今天,白羽肉鸡变成了营养“明星”,实现了华丽转身。本次论坛将白羽肉鸡营养知识进行宣传,通过媒体普及,是白羽肉鸡行业正本清源、合力发声的重要方式,这对促进市场消费,加快白羽肉鸡产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曾珉认为,当前社会对于农产品的消费认识存在一些误差,从直接的层面来讲,作为一个消费者,判断一个产品的好坏,第一个考虑是不是营养健康的;第二个考虑是不是安全的;第三个考虑口味是不是合适。但是,现在受诸多方面影响,尤其是生产厂商的宣传,很有可能就让消费者偏离了这个方向。比如现在说得比较多的牛奶,消费者选择牛奶应该关注牛奶蛋白有多少、脂肪是怎么样的,但是牛奶厂商广告里头主要关注的是放牧的条件,而放牧的条件越好,并不代表牛奶就更好。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种草原面积比较大的国家可能是这样的,但在欧美,实际上主要还是以集约化的高效生产为主。所以曾珉认为,生态只是消费品的一个重要附加值,消费者更关注的不应该在这些方面。片面追求生态价值而忽略产品营养、安全和生产过程的效率,对于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来讲都会带来价值上的损失。
在白羽肉鸡方面,存在比如速生鸡、激素鸡、六个翅膀的鸡等方面误解,曾珉表示,我国当前食品行业总体上处于非常安全的,在政府持续高压的管理下安全水平是持续提升的。但是由于全国食品消费点多面广、形势复杂,要达到100%安全是很难的。由于生产和消费量都很大,即使0.1%不合格整个量其实也不小。中国一年8000多万吨的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这个数量也不小,而且是点多面广十分复杂,很容易对社会形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整个食品安全的工作还是很艰巨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到,我们的食品是越来越安全的,是越来越有保障的,这是一个主流。
曾珉还表示,白羽肉鸡是整个畜牧业里面,现代化、市场化水平非常高的产业之一。新世纪以来,禽肉消费逐步取代猪肉的消费,在肉类消费中稳定上升20%以上,有力推进了畜牧业结构加快向节粮节地接近市场的方向调整优化。在市场需求增长的推动下,近几年白羽肉鸡行业保持了稳定健康的发展,总体是“三提升一稳定”。
三个提升中一是规模化水平持续提升。去年整个肉鸡规模养殖比重达78.7%,是主要六个畜种里面最高的,肉鸡在国内主要有两个品种,一个是白羽肉鸡,另外一个是黄羽肉鸡,白羽肉鸡的规模养殖水平要高于黄羽肉鸡,所以我推测白羽肉鸡的规模养殖比重应该在80%以上。二是生产效率提升。技术创新推广加速,料肉比达到1.6的水平,这也是生产效率的体现。三是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资源的集聚,促进产业集成度进一步提高, 10个主产省的白羽肉鸡产量在70%以上。另外产业联盟的成立也进一步规范了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化的提升。
一稳定就是基础生产能力稳定。据统计,2017年白羽肉鸡商品是42亿只,鸡肉产量是781万吨。曾珉就此表示,无论是前几年的H7N9事件,还是近期的种鸡进口封关,这些大事件对整个产业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的,但我国白羽肉鸡产业并没有发生市场断供、价格爆涨等现象,仍保持了稳中向优的基本态势,这就说明我国的生产能力是稳定的,产业形态是稳固的,这也标志着我国白羽肉鸡的产业发展有了相当的基础。
曾珉认为,消费者对白羽肉鸡营养价值的科学认知仍存在偏差,尤其是现在自媒体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这也是制约白羽肉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有关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肉鸡行业各界人士积极协同,在澄清认识、科普推广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白羽肉鸡的营养知识得到大力推广。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努力,通过多种形式强化科普宣传,让白羽肉鸡的营养价值能真正地得到广泛的认可,营养“明星”能够名正言顺地走上大众的餐桌,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