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新法规早在去年12月11日就已制定,经过为期4个月的过渡期后,正式具备了约束力。
此前,欧洲监管部门寄希望于食品产业和餐饮业能够自我约束,自觉在生产中减少产生丙烯酰胺含量,而结果却是近些年欧洲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由此,立法成为必然。
新的规定则意味着,食品生产商、快餐连锁店和餐饮行业不得不按照规定采取措施,确保其产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低于基准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这项规定限制同样适用于进口食品。小编在这里提醒相关食品出口企业,关注最新规范,加大重视对欧盟官方可能会采取控制与检测行动,做好相关应对措施。
相关国家对于食物中丙烯酰胺有什么样的要求?
中国
我国卫生部于2005年发布“关于减少丙烯酰胺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的公告”以及“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报告,报告指出高温加工的淀粉类食品(如油炸薯片和油炸薯条等)中丙烯酰胺含量较高,其中薯类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高出谷类油炸食品4倍,我国居民食用油炸食品较多,暴露量较大,长期低剂量接触,有潜在危害。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12年3月15日发布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人体接触途径 、吸收、分布及代谢、丙烯酰胺毒性 、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含量和人体可能暴露量、危险性评估及控制与预防等内容。2013年3月16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提供“丙烯酰胺简介”内容科普,重点介绍了其来源、毒性及预防措施。
美国
2013年11月14日美国FDA发布一项食品行业指导草案,帮助种植者、制造商、食品服务经营商采取措施减少某些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
CAC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3年联合设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专门负责协调政府间的食品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的食品国际标准体系。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在2009年采纳《减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操作规范》,目的是为国家和地区的主管当局、制造商及其他相关组织提供指引,以防止和减少马铃薯制品和谷类制品产生丙烯酰胺。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一部分小伙伴会问什么是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一种化学物质,在高温条件下如焙烤、煎炸、烧烤、烘烤过程中,食物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和果糖等)和氨基酸(主要是天冬酰胺)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诱人的色泽与香味,丙烯酰胺也随之生成。换言之,只要在高温条件下加工含有碳水化合物(淀粉、小分子糖类)和蛋白质的食物,就容易产生丙烯酰胺。常见的丙烯酰胺含量较高的食物有薯条、薯片、面包、油条、曲奇、烘焙好的咖啡豆等。
丙烯酰胺的确是一种潜在致癌物质。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一定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认定其为2A类致癌物质。烹饪后食品的褐变程度越高,丙烯酰胺的含量就越大。
如何减少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含量?
目前很多工业企业正在探索利用多种技术手段降低丙烯酰胺的含量。其中之一就是使用天冬酰胺酶。通过把美拉德反应的氨基酸前体天冬酰胺转化成天冬氨酸,以减少丙烯酰胺的生成。
诺维信的天冬酰胺酶Acrylaway, 已被验证对饼干、油炸的薯片薯条等食品有明显效果,可有效减少丙烯酰胺含量多达90%。这一酶解决方案的重现性和适用性已经在诺维信烘焙实验室以及第三方烘焙机构,包括美国烘焙学会以及其他工业化面包生产企业,得到了广泛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