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北美大豆种植季,而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要不要种大豆,对200多万美国农场主来说,的确是一个难题。因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大豆出口客户,销往中国的大豆超过总产量的六成。
同样的,目前,中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屡创新高,2017年达到86.2%,而且进口的大豆绝大部分为来自美洲的转基因大豆。那当前中国是否可以打破“只能进口转基因大豆,却不能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尴尬,推动国内转基因玉米、大豆的产业化进程呢?
日前,在《食物进化》观影暨转基因科普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科学层面来讲,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被批准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当前最需要解决和应对的还是舆论的接受度难题。时值中美贸易摩擦之际,这将会为中国社会进一步认识和接受包括大豆在内的主粮转基因产业化提供一个契机。
大豆买卖双方博弈
4月初,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
此举着实让美国农场主们一下子慌了阵脚。因为种植季已经来临,美国从南到北正在准备播种计划。而改种玉米又受制于中国每年玉米的配额而进口数量有限。根据中国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玉米进口关税配额量为720万吨,更何况玉米也位列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之列。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440万吨,总需求量达到11079万吨。这意味着,中国的大豆自给率仅有13%。
大豆在中国的粮食进口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呈现明显的大豆主导型粮食进口特征。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进口大豆累计9553万吨,占全年粮食进口总量的73.1%。
此外,2017年,我国大豆前三大进口来源国分别为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其中,来自巴西和美国的大豆分别约占中国进口总量的53%和34%。
在国内的总需求中,大豆的消费可分为三类,其中榨油为主要用途。上述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大豆榨油消费956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86.3%,其中国内大豆180万吨,进口大豆9380万吨。也就是说,来自国外的转基因大豆在国内的榨油需求中占据支配地位,达到98.1%。其次,大豆还用于食用及工业消费,达到1445万吨,此外,还有种用及损耗,达到54万吨。
然而,从当前形势看,中美双方如果不能及时达成贸易妥协,贸易战或将导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的大幅收缩。
大豆缺口填补路径
面对刚性需求,该如何填补美国大豆收缩所带来的供给缺口呢?
转投南美是一条可选择的路径。不过,需要看到,巴西和阿根廷两国的大豆产量在1.5亿吨左右,去掉国内消费,出口大豆的80%都已经由中国进口,剩余的20%被欧盟、日本等进口。中国从这两国取得进口的增长空间有限。而且,南北美洲大豆的收获季不同,难以形成大幅替代。今年阿根廷又遭遇干旱,大豆减产1500万吨左右,势必会减少对中国的出口量。这些必然使南美大豆价格水涨船高,推动大豆全产业链价的价格上涨。
当然,也可以找大豆替代品,如油菜籽、肉类产品和其它植物油,但短期内难以找到充足的世界供应。这是当前的生产与供应格局所决定的。如果美国大豆进口受阻,南美大豆产量必将提高,其中一部分是新开垦土地,但增幅有限,主要是环保的制约。
增加国内大豆的种植面积,提升国内大豆自给率,也是一条路径。
目前尽管中国正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推广玉米与大豆轮作和“粮改饲”,但是以国产大豆1851.7公斤/公顷的单位面积产量来计算,要替代美国大豆,就需要2.66亿亩耕地,如果全部替代进口,就需要7.6亿亩耕地。但一直以来,大豆这种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进口,则被视为有效缓解国内耕地、劳动力和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国内当前正在通过补贴政策,引导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这可以缓解一部分的供给缺口。考虑到应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大豆单产,随着合适时机的到来,中国批准转基因大豆产业化种植的可能性也会大增。
业内认为,与其进口转基因大豆,将这一部分市场拱手相让,倒不如使用自主的转基因技术。
与此同时,应对大豆缺口也应该考虑从节约粮食着手。据统计,全国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粮食每年达到3500万吨以上。
主粮转基因产业化的争论
不论是从美国,还是从巴西、阿根廷进口大豆,均为经过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批准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由于中国的买家市场,没有经过中国官方批准的转基因大豆品种,美洲农场主断然不会种植,因为根本无法出口到中国市场,即便运来也会被海关退运。
转基因大豆有着显著的优势。比如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会减少黑土地翻耕,保护地力,而这也会大幅的减少劳动力的投入,为农民增加收入。种植抗虫转基因大豆,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对食品安全也是利好。
对于发展转基因,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农业经济学会黄季焜称,农业生产并不只是“增产”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民的收入提高、健康和环保问题。
针对“国产转基因大豆产业化的机会已经不大”的观点,他认为,对于科学家来说,更关注政策本身对自主科技成果的支持。最重要的还是,中国是否能尽早迈出转基因主要农作物的产业化步伐。至于国产转基因大豆被批准种植以后,到底具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能不能帮助中国挽回一部分市场份额,这是来自经济效益层面的考虑,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对于转基因抗虫玉米和水稻的竞争力,国内科学家还是充满信心的。
其实,在顶层设计上,国家已经为了主粮转基因的产业化采取了切实的行动。
比如,“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称,“十三五”期间要加强作物抗虫、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术研究,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等。
2017年10月,随着国务院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修订,规范了转基因农作物的审批流程,为未来转基因商业化推广奠定了基石。
面对舆论接受的难题,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2018年将继续加大转基因科普宣传力度,组建科普联盟,举办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回应公众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