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保健品  周黑  海产品  奶粉  烟台  黑窝点  黑作坊  食品  小龙虾  葡萄酒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万象 » 企业商讯 » 正文

开始担心奶粉产能过剩,那为啥澳优、达能等大批乳企还排着队扩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15  来源:foodinc
核心提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大波乳企投资奶粉工厂、提升产能、筹建新厂、新厂投产的消息不绝于耳。众多海内外乳企均表示,“为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是加码产能的原因之一。
   奶粉生产线的“军备竞赛”越发激烈了。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大波乳企投资奶粉工厂、提升产能、筹建新厂、新厂投产的消息不绝于耳。众多海内外乳企均表示,“为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是加码产能的原因之一。
 
  而与此同时,有分析认为,如今国内外产能均“趋于过剩”;甚至有业内人士称,其认为目前国内奶粉工厂“至少一半产能过剩”,但因注册名额不够、消费升级等原因,部分企业仍然会去寻求新建工厂。到底情况是怎样的呢?
 
  加码海外扩产
 
  最新的一个例子是澳优乳业。据外媒报道,本月初,该公司位于新西兰罗尔斯顿(Rolleston)的合资新工厂开始投产,所生产罐装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未来计划销往中国。
 
  双方的合资公司名为Pure Nutrition,主要负责为澳优生产美纳多系列产品。
 
  该工厂是澳优在2016年投资约1.77亿元与新西兰第二大乳品公司Westland合资兴建的,设计年产能为3万吨,第一期年产能为1.5万吨。
 
  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Rolleston工厂正在申请中国认监委的进口乳品境外生产企业认证。除了满足自有品牌的生产与销售之外,该工厂还会考虑接受外来订单。
 
  据外媒Dairy Reporter报道,这家新工厂尚未完成中国的奶粉配方注册,“但预计很快就会完成”。截至2月24日最新一批发布的名单,澳优已通过了33个配方。
 
  为了争夺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婴幼儿奶粉消费市场,升级“装备”还不止中资企业。
 
  在更早前的2月,在新西兰生产可瑞康、爱他美的达能宣布斥资2500万新西兰元(约1.16亿人民币),完成其在奥克兰奶粉加工厂的升级改造,以使公司的产能翻番。
 
  达能新西兰负责人称:“我们看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市场对我们国际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2010年,光明乳业收购了新西兰新莱特51%股权。此后,伊利、蒙牛、新希望、飞鹤乳业等也相继“出海”布局投资工厂。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一年,就已有新莱特、中牧纽瑞滋、伊利等数十家国内外乳企“针对中国消费市场”而在海外扩产了,包括通过收购、新建、升级现有工厂等形式。
 
  根据新西兰当局的统计,越来越多的公司到该国投资乳业。一份于2017年中由新西兰商务部发表的演示显示,当中有不少企业来自中国。
 
  “产能过剩”
 
  由于乳企扎堆布局传统奶源地新西兰,乳业加工业大规模上马,各地新建了不少乳制品工厂,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当地业界对于“产能过剩”的担忧。
 
  据恒天然股东理事会主席、怀卡托前奶农Duncan Coull最近对新西兰媒体表示,对于不断上马的乳业项目,整个行业都应该保持警惕,避免产能过剩给行业带来危机,使全行业的资产被稀释。
 
  根据新西兰商务部的统计,2008年中新自贸协定和三聚氰胺事件后,新西兰当地的乳品加工企业就显着增长,图为2000年-2015年间,该数据变化的柱状图。
 
  今年2月,新莱特一口气花了2.6亿澳元(约12.7亿人民币)在新西兰怀卡托北部的Pokeno购买了28公顷用地,这项交易目前正在等待海外投资办公室的审批,预计建立工厂后将新增年产能4万吨。
 
  “(产能)一旦达到临界点,就没有回头路了。我们需要审视这个问题,因为奶农希望这个行业健康发展。”Coull说。
 
  在中国,部分业内人士也存在着同样的担忧。
 
  此前,乳业专家宋亮撰文指出,国内外产能均趋于过剩。“新、澳等国都在疯狂建厂,这些产能将在今明两年陆续释放,针对中国市场而开展的投资,其结果必然会有一批海外企业铩羽而归。”他在文中写道。
 
  他还忠告那些还要继续上马建厂的投资方和企业,从现有产能企业里寻找合作。“投资建厂未来投资风险已经很大。”宋亮说。
 
  新西兰商务部发表的演示显示,2015年以来,包括恒天然、伊利所投资的Ocenia Dairy、光明所投资的新奈特、达能纽迪希亚等多家企业都在升级改造它们的生产设备,耗资不菲。此外,也有大手笔新建的产能,例如中国的中牧集团。
 
  一半过剩?
 
  那么,国内外奶粉产能真的出现过剩了吗?
 
  “产能过剩是国内外奶粉一直存在的现状。”资深奶粉业内人士潘亮平说,近年来国内乳业特别是大中型乳企纷纷到海外建厂扩张产能,但由于国内消费者对乳制品消费水平、消费意识未能跟上产能的增速,加上“三聚氰胺”事件后对国产奶粉不信任的情况仍存在,导致产能过剩。
 
  “这具体表现为抛售工厂、在渠道中大打价格战等。”潘亮平表示,再加上“史上最严格奶粉新政”即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制的执行,淘汰一些品牌和企业就成了必然。
 
  另一位乳业人士孟林(化名)表示,目前国内奶粉工厂约有110间,或至少一半工厂产能面临过剩。因不便公开身份发表对其所在行业进行分析,其要求化名。
 
  不过,就盈利而言,“小企业(生产)300吨能勉强存活,600吨有点盈余,1000吨有点滋润。再加上工厂还生产中老年奶粉等成人粉,如果一年达到500吨,或是开工率达到20%左右,合起来的利润就可以养活一个工厂”他说。
 
  注册制影响
 
  孟林还说,如果是拿工厂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进行对比,国内有一半工厂没有满负荷,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为产能过剩,“背后原因可能是由于受到配方注册制限制的影响”。
 
  在奶粉配方注册“新政”中,一个工厂最多只能拿到三个品牌来生产。以前每个企业都有20个品牌左右,还有三个企业各生产100多个品牌,配方注册制之后,品牌数量大幅减少,从而影响到实际产量。
 
  也就是说,这种产能过剩可能是“被动”产生的。也因此,剩余产能也没有办法被其他并非该工厂登记注册的品牌所消化——换句话说,品牌“从现有产能企业里寻找合作”的可能性也被大幅减少。
 
  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合作机会。
 
  君乐宝乳业副总裁刘森淼告诉小食代,奶粉配方注册制确实会淘汰一批品牌,过去一个工厂贴牌代工近10个品牌的做法现在行不通了。这些被淘汰的品牌,一部分直接转行,也有品牌在寻求与一些中小工厂合作,或是收购。
 
  新建厂逻辑
 
  尽管“国内有一半工厂没有满负荷”,但一方面部分现有产能或难以利用上,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原因推动着乳企们不断新建工厂。
 
  首先,奶粉毛利高推动着企业不断扩产。孟林给小食代算了一笔账,如果实际年产量能做到1000吨左右,保守估计其零售额能到1个亿左右。该人士表示,目前国内至少有六成企业能达到。
 
  其次,孟林还表示,注册制实施后,一些需要更多品牌来维持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也需要在国内收购或新建工厂来申请注册。第三,紧跟消费升级也需要扩产,这些最新的需求在现在产能里可能无法得到满足。
 
  根据新西兰商务部最新统计,以上为全球各大乳品商2016财年的盈利能力对比。左侧为EBITDA与收入之比,右侧为EBITDA与总资产之比。其中,深蓝色柱为新西兰设厂企业。其中,a2和新奈特在该国乳企中的表现特别突出。
 
  至于去海外建厂的优势,孟林认为依然有三点。
 
  他说,一是国外鲜奶收购价等成本低,就新西兰鲜奶价来说,至少比国内便宜一半;二是进口奶粉税率低,而用于生产奶粉的进口原料的进口关税较高;三是国内消费者更青睐国外进口奶粉;四是国内奶粉监管比格严格,如奶粉检测设备,国外奶粉工厂可以将这道检测流程交给第三方去做,但国内工厂必须配备。
 
 
[ 食品万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万象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