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还了解到,在围绕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小组讨论时,李玛琳委员也提了三点建议:一是政府工作报告在乡村振兴战略部分提到要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但内容中没有看到乡村公共事业,比如卫生、教育和文化的相关表述,建议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公共产品体系建设。二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对“幼有所育”提出具体针对性措施,建议政府采取措施,比如鼓励单位拿出场地和社会力量合作,解决职业妇女工作中婴幼儿托育问题。三是国家在脱贫攻坚中高度关注边缘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帮助他们得到更好地发展。
产业振兴源动力,精准扶贫开良方。会后,李玛琳委员就云南大健康产业发展以及精准扶贫等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李玛琳委员说,云南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具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优势。近年来,云南省紧紧围绕食品安全“四个最严”工作要求,以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产业发展为己任,主动融入健康云南建设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落实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在地方特色食品标准化管理上做文章,探索出了一条实现产业发展、产业振兴和精准扶贫双赢的道路。通过科学严谨开展食品安全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可以解决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打造特色产业已成为云南一些地方政府推进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李玛琳委员表示,云南这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蓬勃健康可持续发展,对这些特色食品产区的农、牧民增收,对一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云南整个大健康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比如文山的三七花、茎叶产业,以2016年三七花、茎叶产量估算,预计未来每年为“七农”(当地对三七种植户的简称)直接增收达10亿元左右,为整个三七产业创造价值达50亿元左右,成为文山重要的三七产业发展链。再比如紫皮石斛,据估算,到2020年末,云南紫皮石斛产业总产值将达80亿元,农户增收18亿元;到2030年,紫皮石斛产业总产值将达1000亿元,农户增收150亿元。说到紫皮石斛,就得说说紫皮石斛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今年1月19日,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发布,该标准为云南首次发布。加上之前已发布并实施的鲜米线、玛咖干制品、乳饼、乳扇、松茸及其制品、干制三七花、干制三七茎叶、食用玫瑰花馅料等,截至目前,云南省现行有效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达27个,名列全国前茅。
不忘初心谋发展,奋力前行待功成。李玛琳委员说,地方食品安全标准的发布,当初是为了促进云南的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的转型,云南原来以烟草为支柱产业,现在要把产业调整到生物医药大健康方面,就得要有很好的政策措施来支撑,这就是制定食品标准的初衷。如果没有标准,就不可能形成品牌;如果没有品牌,就不可能把产业做大。因此我们就找了云南资源丰富、在民间使用基础扎实、历史悠久的甚至在几百的使用中证明是安全的药食两用中药材,把它们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出来,以促进产业的发展。比如像三七,全身都是宝,不仅是三七的地下根茎须部分,还有地上部分的花茎叶。目前三七入药典的部分是根茎块,但只是根茎中超过0.3厘米的那一部分入药。三七其他部分的使用在云南也有几百年历史。不止文山,在全省都有长期食用的传统,在使用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的报道。因此我们就想到制定三七未入药的其他部分的地方标准,不把这些部分利用起来是非常可惜的,也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了标准,三七花茎叶就可以添加到有些清凉的饮料、清火的食品。须根的标准今年就要发布,发布后须根部分也可以添加到保健食品里,这将是三七使用上一个重大的突破。目前我们正在开展天麻的食品安全评价,希望能将天麻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的新目录。这件事情如果做成了,对盛产天麻的贫困县如彝良县的脱贫将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也会对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乡村振兴大战略,产业发展是龙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很重要。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是龙头、是关键。像我们地方食品标准制定以后,就能够让各地一些特色的产品有了标准,质量就有了保障,就能形成有品牌,帮助把产业做大。所以对有地方特色食品的地方,特别是对乡村来讲,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下一步,我们还要把这些地方标准做细,不仅仅是天麻的标准,比如说我们要制定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天麻,还有文山的三七,通过这样的做法,让一些有特色的产品能助推我们乡村振兴产业的打造。乡村真的要振兴,如果没有一个产业的振兴还是比较难的。我们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地方找到它最有特点、最有特色的食品,帮助他们把这个食品标准做好,助推这个地方产业发展。特色食品的“特”,特在当地的自然条件,比如说滇南石屏豆腐,就是当地的水质里面就含了微量的卤元素,直接用深水井的水就可以点豆腐,点出来的口感要比别处的好,我们云南类似的东西太多了。云南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元化,地理气候的多元导致了食品的多元,这些多元的食品如果有了标准就能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甚至助推特色小镇打造、旅游业发展。李玛琳委员最后说。
伴随着云南省地方食品安全标准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云南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也将为乡村振兴战略谱写出独具特色的“云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