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错,就是那句着名的“蓝瓶的钙,好喝的钙”缔造者——哈药集团。
根据上述公告,哈药拟为这桩跨境姻缘,付出高达299950000美元(折合人民币1902822810元)的“彩礼”,以5.35元/股的价格,认购GNC发行的可转换优先股。
转股完成后,预计哈药股份将获得GNC40.1%的股权,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
其实,哈药和GNC在狗年春节前就趁着2.14狂撒“狗粮。前者还决定终结长达5个月的停牌,向上交所申请于2月27日开市起复盘。
这场婚姻的“结晶”,还将包括:哈药与 GNC 设立合资公司运营中国大陆地区业务,其中哈药股份将持有合资公司 65% 的股权,GNC 持有合资公司 35% 的股权。合资公司将拥有中国大陆地区 GNC 业务的独家经营权,GNC 将授予合资公司长期的独家商标许可,允许合资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生产、销售 GNC 产品。
抢“嫁” 中国
受这一 “喜讯”刺激,上周二(2月13日),美股GNC一度暴涨 36.3%,创下一个月来的涨幅高点。
中国医药圈也在春节期间为这桩“联姻”刷屏。
作为中国最早上市的老牌“医药股”,哈药曾塑造过电视时代OTC(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的辉煌,在移动互联时代,哈药却在医改药改的政策强压下,转型艰难,业绩连续下滑,2017年年报显示,全年利润仅4.19亿(人民币),同比下跌48.36%。相比之下,5倍之多的GNC“彩礼”,无疑亮眼。
不过,放眼全球健康营养品市场,中国买家对“洋”保健品的跨国收购,已成风潮。
食谈君梳理,Swisse、自然之宝等全球知名营养补充剂品牌,早已争相“嫁”入中国,而其“身价”,也远超GNC的19亿。
在“洋”保健品的中国买家中,医药企业和食品企业,特别乳企,出手最豪爽。2015年,合生元耗资88亿元,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牌Swisse 83%股权,拉开了中国企业并购“洋”保健品的大幕。2016年下半年,并购达到高潮。几乎每个月都有捷报,澳优、新希望等乳企接棒,在盛产营养补充剂的澳洲“扫货”;拥有强大、专业药房网络的药企也不甘示弱。2016年8月,上海医药以现金形式出资约人民币9.38亿元收购新西兰保健品公司Vitaco 60%的股权。
这些知名“洋”保健品,已悄然换了国籍 ?
“生死”联姻
回过头,再来看哈药与GNC的“联姻”,仍有传奇之处。
首先,是准新娘。GNC总部位于美国匹兹堡市,主要生产维他命和膳食补充剂,在全球拥有超过9000家实体门店,提供 1500 余种健康类产品(包括经销第三方同类产品,自主品牌产品销售约占营业收入的 50%左右,涵盖维他命、草本及矿物质保健品、运动健身补剂、体重管理产品、个人护理以及食品饮料等),是全球最大的健康营养产品零售商。
在 US-China Health Products Association 发布的 2015 年中国在线平台最畅销的膳食补充剂品牌排名中,GNC 在海外品牌中排到第 4,仅次于澳大利亚品牌 Swisse,美国品牌康宝莱(Herbalife)和安利(Amway)。
据S&P全球市场智囊估算,GNC的市场估值约13亿美元,但尚待解决的负债高达16亿美元。
2011年,GNC进军中国市场,开拓电商、直营店、健身房三大渠道。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6年上半年,GNC海外业务比2015年同期下滑4.6%,但中国业务却表现亮眼,同比增长350万美元。
显然,对于GNC,中国是十分重要的海外市场。
但也正因为GNC在本土和全球大多数市场并不如意的业绩,业内人士对这桩姻缘最终能否修成正果,也存质疑。
要做GNC的第一大股东,除了斥资大量购入其股票,还意味着,此后要与GNC共同承担债务。
这或许也是,GNC最初跟光明集团、复星集团、誉衡制药等都传出过绯闻,收购金额一度升至40亿美元(包含债务),但最终只是19亿人民币“转嫁”哈药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哈药来说,拥有多条符合GMP考核的规模化药品生产线,哈药股份却在年报中多处提出减产、限产限销等成本节约措施。
与上面的“颓势”相反,2017年,哈药保健品和营养补充剂业务板块(划分标准不同,产品有重复,详见下图)的业务收入和毛利率虽然也同比下滑,但下滑幅度小,且毛利率均高达70%以上。
显然,无论对于在美国陷入业绩低谷的GNC,还是对中国最老的“医药股”,联姻,都是改变如今颓势的“必杀”选择。如果这笔交易成功,哈药特有的规模化生产线、自建的药品追溯体系,覆盖全国的“专营”网络,还有雄踞东北地区的“人民同泰”连锁药店,都可以,也将在最短时间内,滚滚流出“健安喜”牌膳食营养补充剂。
“因GNC业务范围与哈药集团业务领域高度契合,其拥有国际知名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品牌,与GNC合作,将极大提高哈药集团的综合竞争力。”在2月14日的公报中,哈药股份如是描述这桩“婚姻”的意义。
政策“岔”道
膳食营养补充剂,在中国被监管部门划分为“保健食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保健食品从无到有,到繁荣,再到混乱,让监管部门头痛,也折射出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全球的保健食品,都到中国寻找“蓝海”。
先是安利,后来是在地铁和朋友圈刷屏的康宝莱,再后来,海淘、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将GNC、Swisse等全球的营养补充剂品牌,变成中国保健品圈的“网红”。
但政策的演进,与市场的发展,总有些不协调。
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中国政府宣布对保健食品施行注册+备案“双轨制”监管。但至今,仍有不少监管细节尚待确定、完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都只确定公布了第一批,备案工作还属于探索阶段。受此影响,注册证书到期的保健食品换证工作,也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药品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转型重压。经济下行、医保控费,先抗令升级、辅助用药出局,快销业的传统支柱——食品,也好卖了…….药企、食品企业,都争相往“大健康”领域转型。然而,与研发、注册门槛更高的特医食品相比,抢占大健康“蓝海”的快速通道,是到海外去,并购那些面临更复杂经济形势的国际知名膳食营养补充剂品牌。
对于后者来说,中国买家的豪爽,中国消费者强大的购买能力,也是品牌继续发展最好的选择。
于是,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洋”保健争相嫁入中国。
最后,回头看哈药与GNC的联姻。哈药股份在2月14日的公告中坦承:双方(哈药股份&GNC)已在购买协议中就设立运营中国区业务的合资公司作出约定,并就具体方案达成初步意向,但尚未签订正式的合资协议,相关交易条款尚未最终确定,交易能否最终完成尚存在不确定性。
如果上交所批准,那么,哈药股份五天后(2018年2月27日)的复牌,将是资本市场对这次“跨国婚姻”之成败,用脚的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