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是一份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国际综合性科学周刊。在为数众多的综合性科学期刊中,《自然》杂志被引用的次数名列世界第一。
2017年1月23日,中山大学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嵩教授在《自然》上发表了名为MFN1 structures reveal nucleotide-triggered dimerization critical for mitochondrial fusion的文章,提出Mfn1介导线粒体栓连的机制性模型。
其在实验过程中,应用到相关马尔文产品。
光散射方法对分子量的研究:
所有提供的蛋白质样品均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柱连接Malvern生产的直角光散射-示差双检测器阵列来检测绝对分子量。对于每一个实验,在测试之前,样品都需要与对应的配体在25°C下培育6小时。色谱柱流动相采用20mM HEPES,pH7.2,包括30mM NaCl,5mM MgCl2和1mM DTT。数据通过OMNISEC软件进行分析,所有的实验至少重复两次,确保数据具有令人信服的一致性。
核苷酸结合研究:
25°C下,MFN1IMC和突变体对鸟嘌呤核苷酸的平衡解离常数采用Malvern生产的MicroCal ITC200型等温滴定量热仪测量。2mM核苷酸对应60~80uM蛋白,逐步滴定到2ul。缓冲液采用20mM HEPES,pH7.5,包括150mM NaCl,5mM MgCl2和2.5mMβ-ME。对每一次测试引起的热量变化进行积分处理,数据使用Origin7软件中的标准单点结合模型进行拟合。所有的实验至少重复两次,确保数据具有令人信服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