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要闻 » 食品安全 » 正文

糖尿病一般不是吃糖吃出来的?那又如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2-18  来源:云无心是我微信号
核心提示:最近有一个热门话题,是有医生讲解“糖尿病一般不是吃糖吃出来的”,并指出“糖是人体所需要的重要营养,不摄入任何糖分,会造成低血糖贫血、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
  最近有一个热门话题,是有医生讲解“糖尿病一般不是吃糖吃出来的”,并指出“糖是人体所需要的重要营养,不摄入任何糖分,会造成低血糖贫血、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
 
  在“抗糖”“减糖”“无糖/0糖食品”备受关注的当下,这样一个“扭转公众认知”的说法,自然引起了获得了巨大的流量。
 
  先说结论:“糖尿病一般不是吃糖吃出来的”这个判断本身也没啥错。但是,基于这个判断进行的解读和演绎出的饮食建议,具有相当大的误导性。
 
  关键在于“糖是人体所需要的重要营养”的“糖”,和“减糖”“无糖/0糖”的“糖”,虽然是同一个字,但涵义并不相同。
 
  “糖是人体所需要的重要营养”,指的是“体内经过消化吸收而来的糖”,甚至可以是通过糖异生作用从其他物质转化而来的糖。具体说,就是吃米饭馒头,在肚子里消化成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对于身体来说,是获得了“糖”。甚至如果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比如那些实行“生酮饮食”的人),身体会把甘油等其他物质转化成糖。对于身体来说,也是获得了“糖”。而在生活中,通常所说的“糖”是指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红糖、冰糖、糖浆等等食物。它们也可以是“人体所需要的糖”的来源,但不应该是“重要/主要来源”。人体所需要的糖,应该来源于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
 
  在教科书中,把通常所说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淀粉)归入“糖类”。这个“教科书定义”和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概念”之间的差别,导致了很多时候专家/医生们的自说自话,被公众所误解。
 
  虽然最后都是“糖”,但是通常所说的“糖”吸收速度快,升糖指数高,可能影响胰岛素抗性,最终不利于健康。膳食指南中所说的“减糖”“控糖”,指的是这些“日常用语中所说的糖”,而不是包括碳水化合物在内的“糖类”。
 
  糖尿病的产生影响因素繁杂。从现在的科学证据来看,遗传和肥胖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吃糖”的直接相关性确实不大。不过,糖以及高糖食物,往往“好吃而饱腹感差”,让人“不知不觉就摄入了大量热量”而长胖。胰岛素抗性增加(即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和肥胖,跟糖尿病之间就有关系了。
 
  更重要的是,糖对健康的影响,不应该仅仅考虑“会不会得糖尿病”,而应该考虑“各个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对肥胖的影响,还有增加龋齿风险、影响尿酸代谢从而引发痛风患者的发作、不利于血糖血压控制等等。
 
  糖不是毒药,确实不需要“戒”。但是日常语言中的“糖”,也并不是“重要的营养成分”。虽然糖尿病人不能吃糖(会导致血糖飙升而危及生命),但非糖尿病人吃糖也并不会直接吃出糖尿病。更重要的是,吃糖过多还会带来其他方面的不利影响。至于“多少是多”,营养指南的建议是“成年人每天摄入的游离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到25克以内”——这个量听起来不少,但其实一瓶含糖饮料或者一杯奶茶就超过了。此外,很多零食、甜点、酸奶、菜品之中,所含的糖也相当可观,超过50克,那是相当容易的。
 
 
[ 热点要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热点要闻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