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要闻 » 食品安全 » 正文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对甜味剂,这次说说心里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7-05  来源:食品有意思
核心提示:最近,有关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在7月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 的话题上了热搜。食品有意思一直没有追这个热点,原因有二:一.热搜是官方还没公布的小道消息,不确定的消息最好不要过度解读。二.这个问题的本质并非阿斯巴甜安全与否,而是受种种原因影响,很多人对甜味剂的认知,产生了偏差。
   最近,有关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在7月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 的话题上了热搜。食品有意思一直没有追这个热点,原因有二:一.热搜是官方还没公布的小道消息,不确定的消息最好不要过度解读。二.这个问题的本质并非阿斯巴甜安全与否,而是受种种原因影响,很多人对甜味剂的认知,产生了偏差。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穿越时间,从人类的开始,讨论应该如何看待糖以及甜味剂。
 
  漫长的史前社会
 
  不得不承认,如今整个人类社会,被按了快进键。最早的类人猿:南方古猿,出现在400多万年前的非洲平原上。他们只会使用石块和木棍这些简单工具,以蛋、鸟、小动物、野果为食。那时的时间,仿佛静止,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长河里,许多种类的类人动物出现了又灭绝,直到消亡,这些类人动物的科技都没有明显的进步。
 
  一切转机来自4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智人出现了,他们可以使用火,制作石刀、石矛、穿衣服、戴饰品,有语言甚至可以画画。那时人与人之间地位绝对平等,女性负责采集和照顾孩子,男性负责外出狩猎。族群中获取到的一切资源,都平等分享给每一个人。
 
  并且,与大家印象中不同,那时人类的生活也并不“辛劳”。有研究显示作为食物采集者的古人类,平均每天只需要花费2个多小时去采集或狩猎食物,其余时间都用来互相面对面交流消磨时间。古人类的食谱也非常广泛:植物块根、浆果、坚果、水果、蔬菜、昆虫、蜥蜴、蛇类、贝类甚至老鼠都可以作为食物,食谱多达500多种,物产丰富的地方食物种类甚至会更多。由于几乎是有什么就吃什么的状态,每种食物摄入的量都不会过多,也不会出现挑食的情况。
 
  那时的甜味是一种很稀缺的体验,只会来源于蜂蜜或是一些未经驯化的野果。“甜味”往往意味着高能量,意味着饱腹感,意味着更高概率活下去。强化“噬甜”本性,对生存有益无害,根本没有抑制噬甜的必要。在今天看来,那时古人类吃的都是一些低盐、低脂、低碳水,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粗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健康食品。古人类也很少患上高血压、肥胖症、静脉曲张之类的工业社会常见病。死亡原因多是由于缺医少药造成的意外伤害。
 
  注意,会分享,人与人之间地位平等的关系,是人类族群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根本不同。可以说,同情心、同理心、分享与爱,让那时的古人类互相搀扶,一边迁徙一边壮大着走出非洲。就这样过了三万年,人类的足迹就遍布了世界各地……
 
  进入农耕时代
 
  一万年前,世界各地陆续开始了农业种植。相比于过去原始的食物采集方式,农业种植更高效,人们只需要种植少数几种的食物,就可以获得温饱。我们如今餐桌上的食物种类,多是取决于那时种植者的选择。如今人们种植的主要作物只剩30余种。更少的食物种类,意味着更单一的营养摄入,人类已经不可避免地,开始逐渐偏离几百万年来,身体形成并适应的饮食模式。
 
  农业也使生产食物的效率提高,逐渐产生了私有制、城邦、国家、阶级和种种不平均的分配。肥胖、龋齿、蛀牙、糖尿病也开始在贵族阶层出现。但这些富贵病和老百姓都没什么关系,因为蜂蜜、麦芽糖、蔗糖这些甜味食品,都不是平常老百姓可以随意接触到的。
 
  工业革命与现代文明
 
  直到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那时工人的工作时长甚至每天长达18个小时。但科技进步的余晖终究还是照耀到了普通人。19世纪(距今只有200余年),随着甜菜制作白糖的技术普及,白糖的价格不断下跌,普通人终于实现了白糖自由。随之而来的甜味美食:咖啡、巧克力、甜甜圈、可乐进入人们的生活。糖带来的甜味冲击,不断刺激着人们在过去数百万年里,从来不曾被反复激活的甜味味蕾。
 
  工业革命之后带来的丰富物质享受,以及其简单粗暴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原始欲望。噬甜吗?吃糖。喜欢高热量?脂肪管够。想更好吃?味精与盐要多少有多少。各种深加工食品层出不穷。就这样以甜味为代表的口腹之欲,在被食品工业满足的同时,埋藏在人类基因里的肥胖、糖尿病等隐患也逐渐浮出水面。
 
  毕竟,自工业革命以来,只过去了匆匆200余年,相比于人类400多万年的进化史,只是弹指一挥间。人类的基因也好,本能也罢,还来不及学会“克制”。
 
  “糖”不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如今造成人类种种健康隐患的根本原因,正是人类的本能。好在人类可以通过理智,去控制行为。从自己的饮食出发,去减盐、减油、减糖,尽量增加摄入食物的种类,规律合理的运动,才是通向健康的正确方式。
 
  但是,过于聪明的人类,却找到了另一种方式去“控糖”,就是用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甜蜜素等能产生甜味却无能量的甜味剂,去代替糖分的摄入。如果仔细分析,这个逻辑其实是有问题的。糖分,包括蔗糖在内那些可以被身体利用的糖分,是维持身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糖的安全性,本身毋庸置疑,有问题的不是蔗糖,而是过多的糖分摄入。
 
  后续的研究也证实,长期观察来看,通过摄入代糖来减少糖分摄入,对体重控制并没有显着效果。就算摄入的甜味剂没有能量,大脑在品尝到甜味的同时,也会下意识地增加其他甜味食品的摄入。用甜味剂来替代蔗糖摄入,也并不能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这么看来,用甜味剂来解决糖摄入过量的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
 
  要知道相比于蔗糖,人类开发和大面积使用甜味剂的历史则更短,只有100余年。此次阿斯巴甜的消息,无论真假与否,绝不会是人们对甜味剂安全性的最后一次质疑。甜味剂最显着的积极作用,可能就是让糖尿病人再次体会甜味的快乐,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负担。
 
  最后再强调一遍,“糖”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过量的糖分摄入才是。甜味剂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救世主,关键在于减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添加糖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祝大家健康的身体,如400万年前的星空一样,亘古不变。
 
 
[ 热点要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热点要闻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