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指出,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其中特别提到了要加快推进并支持农业走出去,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
在中泰证券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杨畅看来,《意见》体现了我国进口态度的一个转向——扩大农产品进口。“文中提到‘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这与‘十三五’规划等前期文件‘适度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的表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杨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据其分析,就当前数据观察,大豆、大麦、高粱、油菜籽、棕榈油、木薯干、豆油、食糖、棉花、菜籽油、葵花籽油和小麦等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未来扩大进口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18年2-4季度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逐渐下降,2018年4季度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相比2季度下降12.22%。而到了今年1月,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大幅度增长,农产品进口金额达到149.647亿美元,同比增长16.7%。
另据海关总署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1月,中国进口大豆738万吨,较去年12月份的572.1万吨提高近30%。去年12月份,中国大豆进口曾创2011年12月以来的新低。总体来看,2018年,全年大豆进口8803.1万吨,同比下降7.9%,这也是7年来首次下降。
尽管2018年大豆进口量7年来首次下滑,但8803.1万吨的大豆进口量占进口粮食总量的比例仍然超过80%,丝毫不影响多年形成的大豆占主导型粮食进口格局。
对此,2019年2月20日下午记者会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吴宏耀对主动进口紧缺农产品做出以下解读。
“关于中美贸易大豆进口的问题。中国常年从美国进口大豆,占总进口量的1/3左右。去年受贸易摩擦的影响,从美国进口大豆有所减少。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大概在1.1亿吨左右,而我国大豆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90%的大豆需要进口。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包括农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进口大豆的大门是打开的。从哪儿进,要根据市场,让市场说了算,让企业说了算,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们也是向美国市场开放的”。
此外,吴宏耀还透露了大豆振兴计划的具体细节。包括要稳定恢复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主要是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引导农民扩大大豆种植;在科研上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大豆品种的适应性、高产性和优质性;结合加工业发展,培育一些新的大豆企业、新的合作组织,提高大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
由此可见,大豆振兴计划主要是从技术上、结构上、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不过,中国虽然是要恢复和发展大豆生产,但是大豆市场的供给仍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进口要多元化,中美肯定是大豆贸易的重要伙伴。”吴宏耀说。
而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一个背景是,此时,应美方邀请,习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正在访问华盛顿,并于21日—22日两天同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举行第七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
“预计在中美贸易关系缓和背景下,2019年大豆进口增速将由负转正。”华泰期货上海研究所副所长、农产品研究总监陈玮预测。
对于未来大豆进口格局,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分析称,中短期来看,主要进口来源仍以南美为主,特别是巴西。未来5年,巴西大豆将基本维持在中国大豆进口量的60-75%之间,整个南美大豆进口占中国进口量在70-85%之间。当前,虽然大豆产量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但是全球适宜种植大豆的地区有很多,比如东欧、非洲等地区,只不过这些地方缺乏市场和相应的配套。可以预期,这些地区将会受中国因素的影响,而扩张大豆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