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网上销售假冒保健品,罗某、卢某夫妻二人在两年期间三次被诉:他们先是被检方提起公诉,判刑后又被检方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本月,夫妻俩因售假再次被淘宝“追杀”,被诉至杭州互联网法院索赔16万元。日前,法院正式受理此案。
“对不起,以后再也不卖了,我向大家道歉。”今年5月16日,北京市四中院开庭审理了首起检方提起的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庭审一开始,被告席上的卢某就站起来,向旁听席深鞠一躬表达歉意,其丈夫罗某仍在唐山监狱服刑而未到庭。
「资料图片:2018年5月,售假的罗某夫妻二人被北京检方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售假者当庭致歉。」
罗某夫妻二人被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因为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间,他们销售的假冒减肥等保健品中,被发现含有酚酞、双氯芬酸钠等国家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2016年6月,在北京市开展的“净网行动”中,阿里巴巴打假特战队发现罗某夫妻售假线索后,主动推送给警方。通过双方共同研判分析,2016年9月1日,两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在公益诉讼中,检方要求他们公开赔礼道歉,并向消费者提示产品存在的危害以消除危险。在这之前,他们已被北京丰台区法院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和缓刑。
然而对售假者的打击并未因此终结。在公益诉讼案开庭后,淘宝又将罗某夫妻二人告上法庭。在起诉书中,淘宝指出,商家入驻平台时,要跟淘宝网签署《淘宝平台服务协议》,其中约定,商家不得在淘宝网发布国家禁止销售或限制销售的商品或服务信息。
“罗某夫妻二人明知淘宝网上不允许出售有毒有害的商品,仍持续大量出售,其行为明显违反了服务协议,损害了淘宝网的商誉,构成严重违约。”淘宝称,据此,请求判令二被告赔偿损失15万元,律师费1万元。
售假者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会直接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打击制售假让国家投入大量执法资源,电商平台也耗费巨大人力、资金,但处罚力度却往往不成正比,难以对制售假者形成震慑。
如2017年,根据阿里提供的线索破获的制售假案件,执法机关当年进行刑事打击的共740例,初步统计有刑事判决的共63例,判决129人,被告人从被采取强制措施到宣判的平均办案时长约344天,而最终判缓刑的有104人,占比81%。据此,去年,阿里向社会公开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打假”。
据阿里巴巴集团高级法务专家张译文介绍,从2017年开始,阿里陆续通过民事诉讼手段对多个售假者展开“追杀”。其中上海奉贤区法院宣判的全国首例电商平台打假案还曾获选最高法评选的“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
“诉讼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赔偿,赔偿将全部用于专项基金来支持消费者维权。”张译文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诉讼提高蓄意售假的成本,让制售假者倾家荡产,让制售假者感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