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快检效能,让食品安全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吉安市于2021年8月份开始,在吉州区探索运行食品安全智慧快检项目(“食安前哨”),实现全区食品快检全覆盖,稳稳守护老百姓的“菜篮子”安全。目前,该项目获批第九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并通过中期评估,实现从“实践版”到“标准版”的新跨越。
吉安市“食安前哨”以吉州区快检中心为依托,连接各县(市、区)快检站点,形成“1+13”整体布局,实现“一个渠道、一张通网、一个平台”立体架构,智能化、高效化、便民化快检应用成果逐步凸显。
一张通网全域重点覆盖。推动站点建设,将批发市场、城区农贸市场、乡镇农产品基地、800人以上用餐学校食堂、大型商超及餐饮连锁企业等重要食品经营单位纳入快检体系,实现食品快检网络全覆盖。目前,吉州区在农产品基地、农批市场、农贸市场、大型商超、学校食堂、中餐连锁企业、食材配送企业等共建立了25个快检室,区政府年投入经费160万元,用于各站点开展监督性快检。2024年,又推动吉安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市场开办者投入60万元打造农产品快检室,市市场监管局另外投入40万元进行帮扶改造提升,日均开展检测120批次,年均开展食品快检3.5万批次,实现淡季期间检测覆盖100%。目前,针对全市228家农贸市场,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各地分哨站点建设,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入场产品批批检,实现各地中心城区食用农产品集贸市场入场产品应检尽检目标。各站点快检数据与“食安前哨”平台完成数据对接,形成全市快检一张通网。
一个渠道疏通数据源流。通过统一数据管理渠道,将各县(市、区)监督性快检和市场主体自有快检数据予以统筹,按模块单元建立分组完成数据汇总,数据源流有条不紊、巨细无遗。以吉州区为例,每年完成快速检测任务不少于58000批次,其中食品快检中心年度计划任务数13000批次,另对全区8个农贸市场(平均每天每个市场检测15批次)、6个800人以上用餐的学校食堂(平均每天检测5批次)、4个城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所辖每个基地平均每季度检测10批次)开展重点监测。同时,积极推进重点单位快检室的平台接入,实现数据集中。今年以来,将重点食材配送单位吉安顶好鲜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日常检测数据接入平台并实现数据上传,国家级3A旅游景区吉州区能仁巷街区快检室即将完工并接入运行。单个农贸市场日均快检不少于10个批次,蔬菜瓜果、畜禽肉蛋等主要农副食品品类及餐具实现周期内全覆盖,高风险品种每日必检,检测项目含农残、兽残、微生物、非法添加等60余项,基本涵盖老百姓“菜篮子”安全的方方面面。
一个平台统筹分析应用。在吉州区快检中心打造全市食品快检智慧监管平台,对快检数据进行初步信息统计、分析后,定期做到“周归集、季分析、年总结”,信息数据作为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工作依据,指导食品经营和市民消费。综合研判各时段、各场所高风险品种、高风险项目等信息,及时指导督促市场开办者针对风险问题开展自查自纠,强化风险管控措施,以快检数据为依托,加强监督抽检的靶向性,真正实现让快检数据“报上来、用起来”。吉州区通过近年来对每学期近130余家校园食堂的食材及复用餐饮具的全覆盖专项快检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复用餐饮具的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检测为阳性,通过专项治理,学校的复用餐饮具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排除,为校园食品的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快检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食安前哨”工程的运行,实现了“平台支撑、数据治理、服务惠民”的智慧快检市场监管体系,全面推动监管工作从“被动整治”走向“主动防控”,从“人海战术”走向“智慧监管”,助力食品安全监管形成“共治共享”,成为老百姓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
数据处理智能化。智慧监管平台对各站点检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各快检室快检结果由检测设备自动上传到智慧监管平台,无人为干扰,出现不合格信息,检测人员进行复检,经过两次快检不合格食品,系统将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将相关信息通知监管人员,信息录入即锁定,数据录入全程闭环操作,防止数据失真。
阳性处置高效化。监管平台一经发现不合格信息,按照快法衔接工作机制要求,以阳性结果录入信息化系统之时算起,在1个小时以内完成产品信息溯源,在2个小时以内完成法检抽样,并视情况进行产品禁止销售、禁止入场等有针对性的处理,处理结果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在系统中上传,高效锁定问题处置。
安全共享便民化。检测中心汇总各站点数据后,同步更新至各快检室电子信息公示屏,融入“你送我检”“带码上市”系列举措,让食品安全信息随时随地畅享。选取检测站点,提供免费快检服务,40分钟后智慧监管平台自动将检测结果推送至消费者手机。为每个被抽检食品经营户制作专属快检信息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该商户基本信息和历史检测记录等,还可对经营商户进行评价和投诉,全面提升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参与度和体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