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区域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变幅大,立体气候明显,一年四季均可种植马铃薯,其中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和西藏、四川、云南藏区等地以一季作(春种秋收)为主,当前已经陆续播种,目前大部地区墒情较好,局部地区表墒不足。为打好全年丰收基础,针对大春马铃薯生产形势,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优选种薯、轮作整地、适墒播种、加强管理、适时贮运”为重点制定西南地区大春马铃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合理选用种薯。高山区宜选择登记过的抗晚疫病、稳产高产、优质的鲜食和加工兼用的中晚熟品种。间套作地区品种除符合上述标准外,还需要株型直立或半直立、株型紧凑、耐荫性好。种薯质量应符合GB18133-2012标准,单独储藏在通风阴凉处,确保在播种期生理状态良好、播种时刚刚发出壮芽。春旱常发地区,宜选用小薯块(50克左右)整薯播种;春季墒情较好的区域,可以切块播种。根据本地土传病害选择适合农药拌种或喷洒处理薯块,切刀用75%酒精或0.3%—0.5%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消毒,切块30—50克/块、2—3个芽眼/块。
(二)轮作整地施肥。马铃薯种植应避免连作或与茄科作物轮作,可与禾谷类、豆类、绿肥等作物轮作。选地注意前茬作物除草剂、新型生物菌肥等使用情况,避免对马铃薯生长不利成分残留对当季生产造成损失。前茬作物收获后尽早深耕整地,作业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一般为25厘米以上。播种前采用微耕机、旋耕机等机械浅耙作业。有机肥无机肥结合使用,建议亩施腐熟好的农家肥1500—2000公斤,或马铃薯专用生物有机肥100—300公斤和复合肥50—80公斤作底肥一次施入,基肥追肥相结合,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确保后期不脱肥早衰。
(三)适墒适期播种。依据气候和温度变化适期播种,由于该区春旱常发,应密切监测土壤墒情,视墒调整播期,一般2月中旬至4月上旬之间播种,海拔低的区域早播,海拔高的地方晚播;春季比较干旱地块采用抗旱种植技术,严重干旱的地块采取侧膜集雨方式种植,干旱中等的地块采取平播后起垄方式种植,正常地块采取垄作(单垄或大垄双行)方式种植,墒情较好地块可采用大垄双行膜上覆土方式种植。单作播种密度一般3500—4500株/亩,间套作通常2500株/亩左右,播种密度可依据品种特性和种薯大小调整,植株高大开展品种适当稀植,植株矮小紧凑品种适当密植。推荐采用小型机械播种,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
(四)加强田间管理。本区域为雨养农业,基本不具备灌溉条件。一般年份前期干旱、中后期雨水偏多,需注意前期保墒抗旱、后期清沟排渍防涝。苗期视苗情结合中耕培土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或每亩碳酸氢铵25公斤和硫酸钾5—8公斤兑水施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高地隙中耕施肥培土机具或轻小型田间管理机械作业。生育中后期,植株出现缺肥症状时,针对缺失元素喷洒相应叶面肥。
(五)防控病虫草害。科学除草,人工除草配套中耕培土等措施进行,化学除草可采用土壤封闭法和茎叶喷雾法,即出苗前选择马铃薯专用苗前除草剂在表墒较好情况下喷施土层表面;在马铃薯出苗(3—5叶期)后、杂草1—5叶期时根据杂草种类选用马铃薯专用苗后除草剂,行间近地面喷施,茎叶喷雾要尽量避开马铃薯植株。病害防控,晚疫病是本区域常发重发病害,建议播种前选择合适药剂拌种,生长季节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应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生长前期喷施苦参碱、代森锰锌、氟啶胺或氰霜唑等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发病初期适时喷施丁子香酚、烯酰吗啉或氟菌·霜霉威等治疗性药剂进行防治,注意药剂轮换交替使用。对其他真菌细菌性病害,应选择高级别种薯和干净地块,兼顾合适药剂土壤或种薯处理,发病初期喷施或浇灌合适药剂连续防治2—3次,如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可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黑胫病、环腐病和青枯病严重的地块可选用噻唑锌或噻霉酮等药剂。虫害防控,对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采用拌毒土或毒饵沟施。加强马铃薯块茎蛾在马铃薯生长田间和储藏期的综合防控,卵孵化盛期至二龄幼虫分散前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或与其他生物农药混合使用,进行叶面喷雾;重发区收获后薯块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喷雾,晾干后入库贮藏。
(七)适时收获贮运。本区域马铃薯常在6—10月成熟,应视市场行情和天气状况适时收获。优先选用小型收获机,待薯皮老化再收,避免机械损伤,收获鲜薯及时上市。切忌块茎沾上雨水,避免运输途中和贮藏期间腐烂。选择通风、阴凉、避光条件贮藏。贮藏库房预先灭菌、消毒,同时使用国标农药进行鼠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