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省委书记李干杰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主持。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万书波及部分获奖代表参加表彰大会。
会上,宣读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其中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人;省自然科学一、二、三等奖共45项;省技术发明一、二、三等奖共1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共243项;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人。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共有13项科技成果和1名合作外国专家获得表彰奖励。其中,作物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高产优质广适大豆新品种齐黄34”、蔬菜研究所主持完成的“ 白菜萝卜优质多抗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长根菇等5种食用菌种质培育与智能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创建”、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夏玉米田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与应用”、家禽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家禽主要疾病的中兽药防治技术创新与应用”、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原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活性优异乳酸菌种质创建、优化与产业化应用”、花生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高产广适抗逆适机收花生新品种的培育与应用”“花生主要害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建立与应用”、果树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枣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共7个项目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水稻机械化旱作节水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家禽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家禽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我院提名的的外国专家“拉杰夫?库玛 瓦什尼”荣获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另外,畜牧兽医研究所参与完成的1项成果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参与完成的1项成果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果“高产优质广适大豆新品种齐黄34”由我院徐冉研究员带领的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主持完成。该项目围绕大豆在保障国家粮食、油料、饲料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扩面积、提产量、增产能、保供给,创新确立了优化株型、提高单株生产力和籽粒品质、增强综合抗性和适应性的育种思路,采取拓宽遗传基础、聚合优良基因、早代品质鉴定、多种逆境筛选和多点联合鉴定的育种策略,形成高产优质广适大豆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大豆新品种齐黄34,夏播亩产353.45kg,创我国夏大豆高产纪录和山东省、甘肃省大豆高产纪录;蛋白质含量45.13%、脂肪含量22.48%,同时超过高蛋白和高油品种标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拟茎点种腐病、炭疽病、疫霉根腐病等6种主要病害,耐旱、耐涝、耐盐碱;适应范围跨20个纬度,实现大豆品种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的重大突破。为了加速齐黄34推广,大豆团队研究建立了与齐黄34相配套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科企联动、科技示范带动、高产竞赛拉动、加工驱动和媒体互动的高效推广体系,齐黄34累计推广3320多万亩,增加经济社会效益74亿元,推动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该品种以1870 万元的品种经营权转让费创全国夏大豆最高纪录。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三角洲时查看了齐黄34大豆田,并给予“这个豆子很好”的评价。
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果“白菜萝卜优质多抗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由我院王淑芬研究员带领的十字花科蔬菜遗传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主持完成。该项目聚焦制约白菜萝卜产业发展的抗逆、优质品种缺乏,进口种子主导市场,新兴病害严重发生等瓶颈问题,以优质、多抗为主要目标,单倍体培养、分子标记、抗逆性鉴定、风味物质代谢规律等关键育种技术研究为突破点,“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优异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培育”为创新主线的总体思路,产学研相结合协同攻关,开展了白菜萝卜优质多抗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突破了单倍体培养、耐抽薹、抗根肿病及品质育种等关键育种技术,建立了分子辅助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高效、定向、多基因聚合育种技术体系,缩短育种年限2~3年;通过与易出胚基因型育种材料杂交后再诱导、培养基改良等技术措施,突破了单倍体培养受基因型限制的难关;通过胚拯救加代,辅以分子标记筛选,解决了耐抽薹育种选育周期长的难题;完善了根肿病鉴定技术,辅助以分子标记选择,实现了根肿病的精准鉴定及批量筛选。利用该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了抗根肿病、耐抽薹及雄性不育等骨干育种材料46份。育成的17个大白菜、萝卜新品种,有效替代了进口种子,满足了周年供应,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建立了高效良种繁育技术体系,育成的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已在省内外累计推广767.5万亩,增加经济效益32.1亿元,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