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食为政首,谷为民命。近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是北粮南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如何增?从哪里增?
“重庆大力推进闲置地复耕复种。为撑起“粮袋子”,重庆还把提高耕地质量作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抓手。“不仅能提高耕地质量,还增加了10%左右的有效耕地面积。近年来,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63万亩,实现粮食亩均增产200斤以上。与前几年不同的是,今年梁平区碧山镇龙桥村水稻种植大户蒋丽英十分偏爱“精两优1212”水稻品种。她解释道,前几年基地一直种植老品种“农两优1988”,这种品种水稻植株高,抗倒伏能力弱,机械化收割很成问题。同样,由于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新品种红薯“彭苏6号”刚推广,就受到武陵山区农户的欢迎。这段时间,彭水县石柳乡正洞平村红薯种植大户罗云容正带着村民采挖红薯。在农场高粱油菜轮作种植基地示范区,农机人员正熟练地驾驶着旋耕机、覆膜机等进行现场作业。除了农机装备大量运用于粮食生产外,新的农业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推广运用。截至目前,全市农机化水平达到52%。此外,重庆还积极落实与种粮相关的各种补贴,进一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目前,全市主要秋粮水稻、玉米已收完进仓,红薯采收进入尾声,冬种工作正全面推开。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
近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是北粮南调。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种粮食,要么建养殖场,要么是种花卉果木,那么粮食怎么办?”
今年以来,重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粮食生产成绩单——2021年重庆粮食种植面积达3019.8万亩,同比增长0.5%;粮食总产量218.56亿斤,同比增长1.1%,超额完成国家下达重庆的300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216.2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目标任务。
重庆不是产粮大区,有着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一体的特殊市情,如何用“巴掌田”“鸡窝地”撑起“粮袋子”?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如何确保种粮面积?
闲置地复耕提高耕地质量
仲冬时节,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2000亩的晚熟柑橘林里,村民三五成群在山坡上锄草、修枝,忙得热火朝天。树下则是绿油油的胡豆苗,生机盎然。站在山岗,看着眼前的闲置地又重新种上了粮食,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永国很是感慨。
据陈永国介绍,去年村里将闲置地盘活后,流转给当地的一家企业种柑橘,同时林下套种黄豆、胡豆等作物,全村一年增加了五六十万斤粮食。
事实上,不仅是安静村向闲置地要效益,近年来全市各区县通过闲置地复种,种上了水稻、黄豆、胡豆等粮食作物,有效增加了一定的粮食种植面积。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如何增?从哪里增?
“重庆大力推进闲置地复耕复种。”市农业农村委粮油处处长白洁介绍说,比如,浅丘耕作条件较好的闲置地,要尽快复耕并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为撑起“粮袋子”,重庆还把提高耕地质量作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抓手。为优先支持“口粮田”、制种基地建设,今年重庆以“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贫困地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区域为重点,新建高标准农田190万亩,并结合“千年良田”工程,相关区县通过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整片、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示范,推进10个50万亩级、30个10万亩级、50个5万亩级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设。
为改善耕种条件,提高农地机械化生产能力,重庆还大力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在适宜区域将“巴掌田”改为“整片田”,通过实施“小并大”“短变长”“弯变直”和互联互通等改造,使一个个项目区变成地成片、路相连、渠相通的连片地块。
“不仅能提高耕地质量,还增加了10%左右的有效耕地面积。”市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谭奎林说,为进一步实现粮食稳产,到2025年全市力争宜机化农田面积达到1000万亩。
近年来,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63万亩,实现粮食亩均增产200斤以上。同时,建立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358个,在全国率先建成耕地质量综合提升示范区,确保全市耕地质量等级高于全国平均标准。
如何提高粮食单产?
推广优质粮食品种
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实施种业振兴计划是迅速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重庆立足山地特色,通过不断创新,提升品种品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与前几年不同的是,今年梁平区碧山镇龙桥村水稻种植大户蒋丽英十分偏爱“精两优1212”水稻品种。“产量不仅高,抗倒伏能力还强。”说起优质稻品种,蒋丽英赞不绝口。
她解释道,前几年基地一直种植老品种“农两优1988”,这种品种水稻植株高,抗倒伏能力弱,机械化收割很成问题。而前年种植“精两优1212”后,水稻平均亩产能达到1300斤。
同样,由于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新品种红薯“彭苏6号”刚推广,就受到武陵山区农户的欢迎。
这段时间,彭水县石柳乡正洞平村红薯种植大户罗云容正带着村民采挖红薯。她告诉记者,今年红薯的长势很好,产量也很高,现在一亩地能增加1000多斤。“这主要是种植了新品种‘彭苏6号’。”罗云容说。
彭水县农技推广中心粮油薯业科科长罗启燕告诉记者,“彭苏6号”的产量比传统品种要高15%,因此今年全县红薯产量达46万吨,较去年增加了3万吨左右,种植户户均增收3000元。
市种子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新品种的推广,今年粮食大面积单产达每亩361.9公斤,较上年提高近2公斤,单产创历史新高。尤其是水稻新品种贡献突出,“十三五”期间,重庆通过水稻品种创新,先后选育包括“神龙优288”等4个优质稻品种,推广面积65%以上,平均亩产598公斤,相比“十二五”,水稻亩产提高5.3%。
如何提高种粮效益?
广泛应用农业机械
“要想实现粮食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推广运用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是根本。”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土地宜机化整治的推进,目前,90马力以上耕作拖拉机、4—6行播种机、6行乘坐式插秧机、70马力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得到广泛应用,全市大中型农机达到1.7万台,大大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近日,在永川区五间镇新建村的中化农业的示范农场,平整的作业通道、长长的排水沟纵横交错,各式各样的大型农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一幅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场景映入眼帘。
在农场高粱油菜轮作种植基地示范区,农机人员正熟练地驾驶着旋耕机、覆膜机等进行现场作业。“这是通过农田宜机化改造出来的16亩多高粱油菜轮作基地,现在耕地、播种、施肥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从平地到栽苗只要3天,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粮油单产也能增加几十斤。”中化农业示范农场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农机装备大量运用于粮食生产外,新的农业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推广运用。比如,省去育秧和移栽作业的水稻直播技术,可以直接用无人机等在田里播种、培育水稻。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水稻直播技术与传统人工育秧栽插相比,劳动效率提高数十倍,还能亩均增产稻谷30—50公斤。
截至目前,全市农机化水平达到52%。通过机械化生产,平均每亩粮食作物节本390元,旱地复种指数增加40%以上。
此外,重庆还积极落实与种粮相关的各种补贴,进一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数据显示,2021年重庆种粮大户达2464户,同比增加484户,种植面积47.6万亩,同比增加10万亩。
目前,全市主要秋粮水稻、玉米已收完进仓,红薯采收进入尾声,冬种工作正全面推开。白洁表示,接下来,重庆将继续落实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安全,强化产业支撑和设施建设,让“巴掌田”“鸡窝地”撑起“粮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