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立足实际,坚持定量、定性检测相结合,例行、专项监测相补充,产品、产地监测相协同,充分发挥风险监测、监督抽查的不同作用,不断拓展监测能力,全面提升监测水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一、定量检测常态化,力争规模生产主体监测全覆盖
山东省将定量检测纳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常态业务工作,每年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方案,分季度安排4万批次以上省级监测任务,每季度进行1次例行风险监测和1次例行监督抽查。对风险监测发现的问题隐患进行科学评估,全面掌握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针对发现的问题隐患跟进开展监督抽查,切实将监测结果作为开展专项整治、监管执法、信用追溯的基础性依据。今年,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制发《关于持续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覆盖面的通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计划统筹管理机制,要求在监测对象未覆盖全部生产主体前,四级监测抽检对象原则上3年内不得重复。杜绝选择性抽样监测,在落实“双随机”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主体监测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监测的科学性和全面性。2020年,全省各级开展检测超过13万批次,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举措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二、专项监测动态化,据时调整监测时段和监测品种
在例行风险监测和例行监督抽查的基础上,山东在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重点消费时段,韭菜、芹菜、草莓等重点产品集中上市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风险监测和专项监督抽查。同时根据例行监测中发现的风险变化与当年形势,及时动态调整。监测时段因势变化。夏季高温贝类毒素高发的高风险时段,每年第三季度组织开展2次贝类专项监测,严密防控毒素隐患。在疫情防控严峻时期,多次安排专项监测,保障供应武汉、北京、上海等重点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品种视情调整。根据例行监测结果,动态调整专项监测品种。2017年针对重点产品开展4次定点跟踪监测,并在上年重点品种的基础上,增加韭菜、草莓、生姜、大葱和芹菜等品种;2018年,针对草莓等产品开展专项监测,摸清重点品种的质量状况;2019年,随着鲁茶市场占有率提高,增加对茶叶的专项监测,不断提高监测的针对性和精准性。2021年,山东在省级监测预算中,单列出应急监测经费,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或重点隐患的动态排查。
三、风险监测立体化,产品产地协同排查风险
为科学研判农产品质量隐患所在,山东省选取重点品种,在主产区协同产地环境,从产品到土壤到水体,立体化开展预警监测。近年来,山东省对23个贝类产品养殖区,每年4次开展养殖区域划型工作,在每个划型区设置不少于 6 个监测站位,并对养殖水域进行划型分级,全面排查养殖环境重金属及药残超标风险隐患;在2020年的海参专项监测中,针对海参、养殖水体、底泥开展协同监测,在海参取样池塘同时抽取水和底泥样品,全面排查影响海参质量隐患根源。2019、2020连续两年开展粮食产品产地协同监测,小麦、玉米在同一地点取样,针对发现的重金属超标,协同监测产地土壤,排查土壤污染造成的风险隐患。今年,在12个生姜主产县(市、区)设置100个监测点位,对产品、土壤及农灌水开展协同监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四、快速检测实时化,发挥快检风险排查“探灯”功能
山东省利用快检技术,弥补定量检测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充分发挥快检风险排查“探灯”功能。平原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开展移动快检和实地现场检测,实时上传检测数据。德原街道办事处将乡镇农产品快检室建在了田间地头,在农产品上市时,对每批次产品进行检测。同时将快检结果实时应用,与承诺达标合格证一并作为产品入市的“通行证”。安丘市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集中快速抽检,社区检测站、农产品流动检测车不间歇作业。对适合在社区检测站检测的,全部送社区检测;对不方便送检的,派出农产品检测车,将检测服务送到农户田间地头。2020年,全省开展快检250余万批次,有效弥补定量检测结果出具与产品上市的时差问题,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速度和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