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西瓜、桃子、葡萄、火龙果……夏日炎炎,水果大量上市。顺应消费升级,种植优质品种,推广绿色技术
“如果味道好,贵一点也没关系。眼下,葡萄已大量上市。六安地区种桃历史悠久,现在则在更新重建和品种改良上下功夫。追求口感的前提是水果可以安全放心食用。三产融合发展,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同一棵果树,结出来的果子有大有小、有早有迟。“果子分大小,卖法自然也不一样。全国经济作物调度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安徽省水果加工总量100.35万吨,加工品营销额93.69亿元。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指导服务,创建优质品牌
滁州市南谯区珠龙镇北关村村民肖家林在当地种植火龙果多年。黄皮火龙果能卖出高价且不愁销,为何不调品种?记者表示疑问。肖家林的担心是水果种植户的一个缩影,切实解决小农户的实际问题,才能保证产业的持久发展。农产品具有极强的周期性,市场反馈信息往往滞后。
西瓜、桃子、葡萄、火龙果……夏日炎炎,水果大量上市。据全国经济作物调度平台统计,安徽省水果种植面积约300万亩,是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面对变幻莫测的消费市场,果子如何才能卖上价、为农民带来好日子,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顺应消费升级,种植优质品种,推广绿色技术
“如果味道好,贵一点也没关系。”伴随消费升级,追求高品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想要果子好吃,卖得上价,品种是关键。
眼下,葡萄已大量上市。7月13日,记者来到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元松村,这里的葡萄尚未成熟,果实颗颗饱满,垂挂在枝头。“预计到8月初才能陆续上市。虽然上市迟,但我们不愁卖,每斤至少能卖三四十元,精品果每斤能卖到60元。”元松村党总支书记张开峰领着记者在葡萄园里转了一圈,他说,之所以不愁卖,是因为村里种的水果“大有名堂”,是突尼斯软籽石榴、法兰西西梅、新西兰猕猴桃、日本晴王葡萄等国外新品种。 “品种好,卖得也相对贵些,主要销往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据了解,章广镇元松村精品水果园由上海煜谦贸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元松村流转土地1100亩,栽植新西兰奇异果380亩、日本晴王葡萄100亩、西梅520亩、澳洲蓝宝石100亩;预计2022年达到5000亩规模,年产值可达5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
六安地区种桃历史悠久,现在则在更新重建和品种改良上下功夫。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金云说,受市场经济效益的驱动,六安原有的一些品种的抗性、耐裂果、耐贮运性、果实品质等方面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栽培技术也与现阶段规模化种植模式不配套,限制产业发现。 “发挥六安水果的气候优势和土壤特色,我们利用杂交育种、芽变选种、生态筛选等措施选育出早熟风味浓、晚熟抗裂果新品种徽黄2号、徽黄3号、徽黄4号、金星和石河香蜜5个新品种。 ”目前,新品种繁育种苗推广应用165万株,新增效益1500万元。
追求口感的前提是水果可以安全放心食用。围绕绿色增效,安徽省近年来还着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通过集成推广病虫害预测预报、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引导果农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来提升水果产品品质。”省农业农村厅一级主任科员曹高飞说,2020年全省水果绿色防控面积为197万亩,全省水果“三品”认证面积达到141万亩,新增“地理标志产品”8个。
三产融合发展,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同一棵果树,结出来的果子有大有小、有早有迟。想实现效益最大化,就要“物尽其用”。
7月13日,在滁州市南谯区珠龙镇悠兰山·蓝莓谷生态园,成片的蓝莓果树围种在果园内,游人可在门口拿上篮子、戴上草帽进去采摘;不远处的仓库,一辆皖A牌照的货运车停在门口。
“果子分大小,卖法自然也不一样。”聊起生意经,生态园负责人梁冬梅打开了话匣子,“游客来采摘,会摘走部分熟透的大果。剩下的大果及中等大小的,我们自己采摘了装盒卖到市场。再小一些,可以开发成各种各样的蓝莓食品。”蓝莓白酒、蓝莓干红、蓝莓果汁、蓝莓干、蓝莓酱……在生态园的销售区,摆放着10余种蓝莓制品。梁冬梅告诉记者,前来采摘的游客常常会买一些蓝莓制品带走。“我们还在农家乐中开发了蓝莓饼、羹、奶等系列蓝莓菜品,像蓝莓饼、蓝莓羹已成了‘网红’菜肴,每年销售额近10万元,把园内的蓝莓‘吃干榨净’,变废为宝,附加值能得到三至五倍的提升。 ”
全国经济作物调度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安徽省水果加工总量100.35万吨,加工品营销额93.69亿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丰富了产品,这些水果制品要如何卖出去,真正提升效益?靠的是拓宽农产品上行之路。
作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近年来,砀山县以打造“中国水果电商之都”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互联网+”道路,直播带货在当地更是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销售手段。7月8日,拼多多“家乡好物直播”走进砀山,直播间里,主播们现场品尝、试吃,向全国网友推介砀山的酥梨、黄桃罐头等好物,吸引了近40万网友观看、拼单。据了解,截至去年,砀山县委县政府重点实施“一号梨园”工程,培育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7个、省级农村电商重点品牌6个、电商企业1370家,全县水果年加工量达到60万吨。
“安徽省充分发挥金融、电商、休闲农业等产业引领作用,借助‘一县一特’产业政策,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推动以水果生产为基础的多产业融合发展。 ”曹高飞说。
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指导服务,创建优质品牌
滁州市南谯区珠龙镇北关村村民肖家林在当地种植火龙果多年。 7月13日,大棚里,仙人掌般的果树上挂着一颗颗火红的果实,有几棵树上挂着的火龙果却是黄色的,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从以色列引进的新品种,黄皮白心,口感好。第一批10多颗黄皮火龙果已经被预定了。”肖家林说,自家40多亩的种植园,种的基本上是常见的红心火龙果,每斤能卖到5至10元,黄皮火龙果每斤25元左右,因为种得少,一直供不应求。
黄皮火龙果能卖出高价且不愁销,为何不调品种?记者表示疑问。肖家林坦言,一方面,火龙果树苗价格高,投入成本高,风险大;另一方面,大面积改种后,能否卖得出去,自己难以判断。
肖家林的担心是水果种植户的一个缩影,切实解决小农户的实际问题,才能保证产业的持久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安徽省不少地方已积极行动起来,如六安市在中部江淮分水岭地区全力打造“江淮果岭”,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江淮果岭”建设的意见》,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县区配套安排500万元至1000万元专项资金,着力将“江淮果岭”打造成绿色生态岭、产业发展岭、休闲旅游岭、科技智慧岭、富民增收岭。
农产品具有极强的周期性,市场反馈信息往往滞后。尤其对小农户而言,预测市场行情的手段和风险管控的意识相对匮乏。曹高飞告诉记者,做好指导服务,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坚持以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为导向,加大水果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发、转化、引进、推广和应用的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对特色产业的贡献率。“同时,开展生产环节针对性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特色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对水果产业田间生产的指导、防灾抗灾和灾后恢复的科技服务。 ”
如今,安徽省逐步形成了淮河以北落叶果树区、江淮都市果树区、沿江高效果树区、皖南常绿果树区以及皖南、皖西山地果树区等“五大果树产区”的发展布局。让“皖果果”闯出大市场,省农业农村厅正加快推动优质品牌创建。建设溯源制度,实现水果“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确保产品质量可控、可追溯;推动水果精品化、品牌化,不断提高特色产业“三品一标”数量,力争创建一批高精尖水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