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药用资源
槟榔在我国的药用历史非常久远,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有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等功效,主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等疾病。早在汉代的《名医别录》中就有关于槟榔的记载:"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目前槟榔已被列入《中国药典》之中,用于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常见的方剂有木香槟榔丸、槟榔顺气汤、槟榔四消丸、槟榔散、焦槟榔等。
食用更为常见
与药用相比,槟榔在食用行列有着一大批炙热的受众群体。槟榔是继烟草、酒精和咖啡因之后的第四位嗜好性物质,在世界范围内的爱好者多达10亿多人。由于产地的局限,槟榔在南方的受众较多,其中湖南是槟榔的主要消费市场。据《湘潭县志》记载:"相传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县境大疫,居民犯臌胀病,县令白璟要患者嚼药用槟榔,臌胀消失。"从此,湖南嚼食槟榔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时至今日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槟榔在食用嗜好的表现上,除了独特的刺激性感官之外,提神醒脑是很多消费者选择的初衷,这也是槟榔在当下格外"受宠"的根源之一。
嗜好与风险的碰撞
槟榔不仅能够使人精神振奋,同样能令人"胆战心惊"。早在1860年就有人提出槟榔与口腔癌的关联,但一直缺乏直接的证据,随后人们将槟榔制品中添加的烟草成分当做"罪魁祸首",不过在后来的研究中被推翻,无论是否添加烟草成分,槟榔都有导致癌症发生的可能性,200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正式把槟榔果确认为1级致癌物。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特别对槟榔的食用做出指导:在有咀嚼槟榔习惯的地区,以长期咀嚼槟榔对口腔健康的危害为重点,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口腔健康检查,促进牙周、口腔黏膜病变等疾病早诊早治。
研究指出,槟榔是诱导癌症发生的因素。首先,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素、槟榔碱等化学物质本身就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其经过咀嚼后会进一步形成亚硝胺类致癌物;其次,槟榔本身就比较硬,其制品中往往还会添加石灰、烟草及香料等物质,长期食用会不断使口腔粘膜受到刺激,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舌活动受限、黏膜弹性丧失及溃烂等问题,进而有诱发为癌症的可能。
植物提取物助力槟榔拓展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出口额达23.72亿美元,同比增长0.2%。由于植物提取物能够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中的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而不改变其有效结构和活性,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及化妆品等领域。我国虽然是植物提取物生产和出口大国,但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规范的产业链条,槟榔产业同样如此。
分析指出,槟榔含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多种生物碱,是槟榔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而多糖多酚则是另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相关产品的安全性和功效研究已经比较成熟。2017和2018年,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分别发布了槟榔提取物标准-T/CCCMHPIE 1.2-2016槟榔多糖多酚和T/CCCMHPIE 1.27-2018槟榔提取物。其中,槟榔多糖多酚以多酚和多糖为核心物质,多酚含量≥10%,多糖≥45%,槟榔碱则要≤4%;槟榔提取物则以槟榔碱为核心成分,要求含量≥6%。不同有效成分的浓缩有利于畅通相关产品的应用,比如槟榔多糖多酚这类安全性较高的成分可以用于保健食品及膳食补充剂,而槟榔碱则更适宜被用于医药行业。
尽管槟榔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但我们并不能脱离剂量谈毒性,关于槟榔的毒性研究已经迫在眉睫,避免其成为行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换个角度来看,烟草、酒精和咖啡因等都被证实有一定的致癌作用,但它们仍然活跃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槟榔直接食用"受阻"的情况下,槟榔提取物对于产业的扩大作用则更被市场所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