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蜂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更是首次将蜂业纳入了畜牧业产业体系中。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蜜蜂养殖国之一,蜂蜜生产量和出口量都稳居世界前列。然而,高产的背后却是我国蜂产业的艰难前行,尤其是国际市场的开拓上并不尽如人意。我国蜂蜜产业是典型的出口外向型产业,国际供需及监管局势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国内蜂蜜的出口情况。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1-12月中国天然蜂蜜及蜂产品进口数量为5055.8吨,同比增长22.3%,出口数量为124493.9吨,同比下降2.4%;2019年1-12月中国天然蜂蜜及蜂产品进口金额为9243.2吨,同比增长12.4%,出口金额为29427.5吨,同比下降8.6%。
疫情的影响显着提振了全球蜂蜜的需求情况,也促进了我国蜂蜜出口的好转。2020年1-12月,我国共出口蜂蜜132469.35吨,同比增长9.62%,出口金额25404.496万美元,同比增长8.10%;2020年1-12月,我国共进口蜂蜜4271.63吨,同比下降12.07%,进口金额8 923.06万美元,同比增长5.31%。需要注意的是,国内蜂蜜在价格上始终处于劣势,2020年进口均价是同期中国出口均价的11.02倍,国内蜂蜜的国际地位亟需提升。
由于国内外对于蜜蜂的养殖技术和环境略有不同,蜂蜜的品质也有差异,但这个差异正在逐渐缩小。我国的蜂蜜质量标准从GBn239-84开始,先后颁布了GB14963-94、GB14963-2003、GB 14963-2011,还有辅助性的标准GB/T18796-2002、GB18796-2005、GH/T 18796-2012等,与蜂蜜制品出口息息相关的GB2762、GB2763等也在不断增项。由此可见,蜂蜜品质并不是造成差价的最重要原因,而国际地位和影响才是当下价格的决定因素。我国传统的蜜蜂养殖业较为散乱,品质方面与国外确实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蜂蜜造假乱象层出不穷,进一步瓦解了国内消费者的信心,从而无形中抬高了进口蜂蜜的地位。而随着我国主要出口地区欧盟等国家限量指标的不断收窄,对我国蜂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图片
以我国蜂产品出口占比50%以上的欧盟地区为例,欧盟对蜂蜜有一系列的强制性理化指标,比如还原糖≥60%、蔗糖≤5%、水分≤20%、游离酸≤50mg/kg、导电率≤0.8ms/cm、淀粉酶制≥8%等,这些指标在GB 14963-2011标准之前都没有进行规定,GB 14963-2011也仅对还原糖和蔗糖含量进行了明确,而最新版的蜂蜜国家标准自2012年开启修订以来,已经经过多次会议讨论,水分、游离酸等强制项目也在计划范围之内,并且新标准中计划增加"蜂蜜中不应添加任何其他物质",国内的蜂蜜标准正在与国际接轨。
硒元素加持蜂蜜
1973年,WHO将硒列为生命中必需的、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将硒列入人体必需的十五种营养元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缺硒或低硒地区居民的癌症发病率,远高于富硒地区,因此补硒就成为保持健康的重要基础之一。遗憾的是,人体中硒元素的补充完全依赖于饮食补充,而我国72%的地区属于缺硒地区,其中30%为严重缺硒地区,国人的缺硒情况普遍存在。
当下补硒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选择补硒的保健食品或硒强化食品,GB 14880将硒元素作为基础的营养强化剂之一,包括富硒酵母、富硒食用菌粉等生物利用率较高的有机硒产品;二是选择硒元素含量高的农产品,比如硒元素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产品中硒含量相对较高,这也是补硒最为理想的途径。为此,我国将富硒农业作为农产品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富硒马铃薯、富硒稻谷、富硒茶、富硒大蒜、富硒菜籽油、富硒猪肉等农产品层出不穷。
由于蜂蜜来源于植物花蜜,而植物中硒元素的含量又与种类、土壤硒含量等相关,所以蜂蜜中天然含有一定量的硒元素。有分析数据显示,普通蜂蜜中硒含量约为0.10~0.82μg/g,按照25-50g的日摄入量来算,难以满足WS/T 578.3-2017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成人每天硒平均需要量为50μg的要求,而如果将蜂蜜中硒含量提高到1~5μg/g的范围,则可以达到通过蜂蜜补硒的功能。
从大环境来看,富硒蜂蜜的推出对于改善蜂蜜的整体国际定位并没有太大帮助,但对于提振蜂蜜的消费信息则大有助益,特别是在免疫需求高涨的局势下,蜂蜜+硒的双料免疫特性将为蜂蜜注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当然,这个过程必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富硒农业与蜂产业的深度结合。不过,在富硒蜂蜜制品上已经打开了口子,巴州富硒产业协会制定的团体标准《富硒蜂蜜制品》即将落地,免疫功能食品将迎来新的入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