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钛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TiO2,白色固体或粉末状的两性氧化物,分子量79.9,具有无毒、最佳的不透明性、最佳白度和光亮度,被认为是现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白色颜料。二氧化钛在混合体系中不仅可以作为白色颜料,还具有补强、防老化、填充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药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在食品领域,二氧化钛的应用起到两个作用,增白和填充。GB2760中规定,二氧化钛作为食品添加剂可应用于果酱、巧克力及其制品、固体饮料等45个分类,其中在固体饮料、速溶咖啡、果蔬粉、糖果和巧克力制品包衣等几个分类中不限制使用量;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可用辅料及其使用规定》中也将二氧化钛列为可用的辅料,原料既可以选用食品级,也可以选用药品级。并且,作为食品中唯一可用的白色素,二氧化钛在食品行业确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无论质疑声有多大,二氧化钛的地位仍然无可撼动。
致癌物是个"抽象词"
2010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将二氧化钛列入2B类致癌物,在2017年更新的版本中二氧化钛仍然属于2B类别,即对人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而这个结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即,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宣布其风险评估委员会(RAC)对二氧化钛的致癌性进行评估,认为根据"关于物质和混合物分类、标签和包装法规"(CLP)的标准,二氧化钛属于"可疑致癌物(二类,通过吸入途径)"。2020年2月,欧盟发布了将二氧化钛归为通过吸入可能引起癌症的2类致癌物的官方授权法规,并将于2021年9月生效。
实际上,二氧化钛被列入2B致癌物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毕竟酒精、槟榔、中式咸鱼这些都被归为1类,而备受大众欢迎的红肉更被列为2A类致癌物,如果再考虑到摄入量的问题,其风险比二氧化钛还要高。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2021中国白领女性健康膳食白皮书》显示,我国18-49岁城市女性食物摄入种类日趋多样化,粮谷类、蔬菜、畜肉摄入充足,但畜肉摄入比例为79.7%,尤其是猪肉为主的畜肉摄入过多。由此可见,"红肉"并没有对追求美丽与健康的女性产生影响,微不足量的二氧化钛就更无足挂齿。
"必要性"决定去留
从现实来看,二氧化钛的去留问题,并不是由 "是否属于致癌物"决定的,而是由其本身"是否具有加工必要性"决定的。有很多业内人士将其与亚硝酸盐的处境相对比,以此来证实二氧化钛在食品中的可用性。而实际上,无论从安全性,还是应用性上,二氧化钛都无法与亚硝酸盐相媲美。
从安全性上来讲,亚硝酸盐本身不具有致癌性,只有急性毒性,当一次性摄入量过多时会引发中毒,这种剂量关系对任何一种入口的物质来说都一样,比如水中毒。亚硝酸盐的潜在致癌性是通过其在体内转化为亚硝胺实现的,但亚硝胺的致癌性被归为2A类,几乎与二氧化钛的风险一致。
在食品应用上就更不能与亚硝酸盐相比。按照GB2760的规定,亚硝酸盐在肉制品的作用有护色及防腐。且不说,亚硝酸盐(硝石)使传统肉制品摆脱了肉毒杆菌的危害,在护色的作用上,目前还没有哪一种可用的食品护色剂能与之相媲美,在应用上具有客观的必要性。
二氧化钛在走势上与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有很多相似之处。当年对过氧化苯甲酰的争论可谓"神仙打架",官方的意见并不统一,最后的结论是"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已无技术上的必要性"。要知道,过氧化苯甲酰不仅能够用于增白,还能够促进面粉的熟化。而二氧化钛在食品中主要作为着色剂使用,目前唯一可以解释其必要性的依据便是"暂无替代品"。
另外,国际认可的发展态势也在左右二氧化钛的使用。此前,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新闻稿称,该机构不再认为普遍使用的人工色素Е-171(二氧化钛)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因为其存在潜在的遗传毒性。实际上,已经有很多研究报告了二氧化钛的潜在风险,比如对肝、肾、肠道的危害。虽然不安全的认定不会让欧盟禁用二氧化钛,但会影响欧盟关于二氧化钛的食品法规及监管走向。而作为欧盟成员国的法国,已经率先实施了在食品中禁用二氧化钛的法令。在贸易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当下,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二氧化钛也将始终处在风口浪尖之上。而一旦有了替代品的出现,二氧化钛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是必然的趋势。
结语
二氧化钛在规定限量内使用是安全的,不用过分担忧。在监管层面也鲜有二氧化钛超标的问题出现,仅在个别面粉案例中有超范围使用的通报。并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二氧化钛这种容易引起非议的成分实际也面临着来自市场的"选择",终端消费品只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