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对人类免疫系统中的单核细胞和小鼠巨噬细胞在高果糖环境中的代谢和功能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短期的高果糖饮食会促进人和小鼠单核及吞噬细胞内细胞因子增多,从而引起体内的炎症反应。暴露于高果糖环境中会增加机体免疫系统中单核细胞的脆弱性,当面对外界应激和挑战时,会更容易出现细菌感染或形成适合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反映出的正是人体免疫力的下降。
随着对果糖研究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结论对果糖并不友好。2009年,乔治亚州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饮食中果糖含量过高有损于成年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虽然我们饮食中的果糖没有实验中大鼠那么高,但随着饮食中果糖摄入比例的增多,其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美国饮食协会》杂志2017年刊发的一项研究则指出,人们在饮用果汁过程中,所吸收的大量果糖会增加患直肠癌的几率。在很早之前,已经有多项研究指出果糖的摄入会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并且其虽然不引起血糖指数变化,但其诱发胰岛素抵抗的能力比葡萄糖还要强,这显然不符合人们对健康食品的定义。
果糖由盛而衰
果糖自被商业化推出以来,在食品行业的应用与日俱增,其受到重视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其代谢途径与蔗糖不同,不会引起血糖的波动,不易因脂肪堆积而导致发胖,同样不会导致龋齿,这种健康的糖类会对消费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其甜味高、口感醇,在生产上更具优势。当然,果糖的商业化形式并非单品,而是由玉米淀粉水解制得的果葡糖浆。
果葡糖浆主要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主要分为F42型(含果糖42%)、F55型(含果糖55%)、 F90型(含果糖90%)三种,果糖含量越高,其甜度越高。由于果葡糖浆的生产不受地区和季节限制,设备比较简单,投资费用较低,其成本要远低于蔗糖,并且随着蔗糖价格的不断提高及需求缺口的不断加大,成本优势使其迅速在食品行业走红。此外,果葡糖浆同样具有蔗糖所不及的甜味优势,果糖不仅能提供清香、爽口的感觉,而且在40℃以下时会生成更多的高甜α型果糖,因此具有冷甜特性,在饮料等低温产品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应用优势。
美国作为果葡糖浆的重要推手,也是"受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有数据显示,自上世纪70年代果葡糖浆被广泛使用开始,让美国人的肥胖率从13%达到了现在的40%,痛风发病率从1970年的3%增长到1996年的9%,糖尿病发病率从不到1%增长到了2015年的7.4%,而这一切都被归因于果葡糖浆的使用。2014年,《营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果葡糖浆比食用糖更有害健康,老鼠实验结果显示,食用果葡糖浆的母鼠,死亡率比食用一般糖分的母鼠高出1.87倍,生育幼鼠的数量也减少26.4%。
果葡糖浆这个名称似乎已经在美国"臭名昭着"了。2010年美国玉米深加工协会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出请求,要求将高果糖玉米糖浆改名为"玉米糖",以消除公众对高果糖玉米糖浆的误解。然而,2012年FDA却否决了这项请求。显然,果糖已经进入了蔗糖面临的同样困局,一边是缓解蔗糖"危机"现实应用的必要性,一边是健康危机的壁垒,这种博弈正逐渐成为果糖行业不可回避的话题。
果糖亟待走出困境
果糖作为蔗糖的替代品,其替代价值毋庸置疑,"为其正名"是带领果糖走出困境的核心。与蔗糖的应用与研究相比,对果糖的研究还远远不足,特别是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还相差甚远,目前的负面研究仅集中于高剂量的动物实验及有限的临床数据。凡事都有两面性,水喝多了还会导致"水中毒",更何况同样甜度比用量更少的果糖,与蔗糖的已知负面影响相比,果糖着实安全的多。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果糖产业在加工技术和生产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在国际贸易中并不具优势。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果糖及果糖浆进口单价2138美元/吨,而出口单价仅为362美元/吨。为了促进国内果糖及其相关产品的不断提质增效,2019年,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淀粉糖分会已经开启了果糖健康营养评价工作,集广泛的社会力量了解果糖在人体的消化过程和影响,通过积累科学详实的数据,推动果糖产品的宣传和应用推广,将颇具前景的果糖带出"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