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医食品缺口很大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特医食品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是成熟的产业。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约为640亿元,其中欧美占到500亿,日韩市场150-220亿元,我国仅约20亿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医食品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的配套产业也得以迅速发展。据悉,2019年我国特医食品的增长率超过37%,远远高于全球6%的平均增长率,国内需求较为火热,但缺口依旧。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8亿人需要临床营养支持,而有1.3亿人尚未得到有效的营养支持。
国内特医食品缺口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体系管理模式形成滞后。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外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应用的不断扩大,特医食品以肠内营养制剂形式进入我国,并按照药品进行注册和监管。直到2010年,原卫生部先后发布了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将其由药品身份转为食品。2016年,CFDA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彻底将特医食品扶正;
二是消费者认知较低。
长期药品的身份使消费者难以接触,颇有"阳春白雪"的味道,医院患者主动接受度较低,院外消费者的选择度则更低。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数据表明,在美国,有65%的营养不良患者在使用特医食品,英国有27%,而中国只有1.6%。随着国内特医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认知及喜好已经有回暖态势,但不良商家的虚假营销又无形中给特医食品蒙上了一层阴影,比如前一段时间的"大头娃娃事件",国内特医食品的规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脂肪酸率先发力
营养支持是特医食品的核心,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作为营养的三大基础也是特医食品的重中之重。无论是1岁以下的特医婴儿配方食品,还是1岁以上的特医配方食品,都对三大营养素的含量有要求,其中对于脂肪酸的比例和类型要求更为严格。特医婴儿配方食品的要求如下:
特医配方食品则要求:
1~10岁人群的全营养配方食品中亚油酸供能比应不低于2.5%,α-亚麻酸供能比应不低于0.4%;
10岁以上人群的全营养配方食品中亚油酸供能比应不低于2.0%,α-亚麻酸供能比应不低于0.5%;
1岁以上非全营养食品中的脂肪酸组件更是以脂肪酸为基础,并可以添加长链甘油三酯(LCT)或中链甘油三酯(MCT)。
但脂肪与其他两种营养素有着较大差异,其通常以液态的形式存在,而从目前注册的产品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以粉剂的形式存在,仅有两款碳水化合物组件配方食品是以液体状态存在,这种剂型的差异就会要求脂肪酸经过加工后才能应用到特医食品中。由于植物油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并且富含标准要求的亚油酸和亚麻酸,通常会以植物油为基础,添加麦芽糊精、蛋白质等原辅料经烘干后制成固体粉末使用。
脂肪粉标准势在必行
植物油可选用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组成也有差别,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配比选择合适的脂肪粉,不仅可以满足产品对脂肪酸的限量要求,还可以通过特定的植物油引入相应的功能因子。目前脂肪粉执行的标准是GB15196-2015食用油脂制品,但这个统一的标准对辅料要求严格的特医食品并不友好,辅料加工中引入的其他成分是特医食品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点之一。
通过制定符合特医食品所需的脂肪粉标准,不仅可以将特医食品生产的风险前置,降低特医食品生产的风险,还可以此为基点,将相关专一性标准延伸到其他成分之中,将"特"的属性贯彻到底,使特医食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的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