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行动强调:"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药食同源物质可"食"可"药"的属性十分契合当下的战略布局,其火热的态势也就不难解释了。自2002年原卫生部公布86种药食两用的物质名单以来,对药食同源物质的探索就从未停止。2020年初,国家卫健委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当归、山柰、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等6种物质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并且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启食药物质管理试点工作。
药食同源物质的准入
"是药三分毒"是对药物使用发出的警示。有数据指出,全球目前已知的1100多种上市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潜在肝毒性,国内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中中药占首位,约占药物肝损伤的20%。因中药材中的成分十分复杂,即便是现代化的分析技术也很难对其进行完整的分离和鉴定,因此其潜在的毒性不容小觑。
药食同源物质不仅是药,同时也是食品,缺乏了剂量和范围的管控,其风险会被无形放大,因此其安全性则是评价的第一准则。在药食同源物质的审批上有严格的程序,国内外研究成果、毒理学实验、食用历史习惯等都是重点考量因素,以确保食用的安全性。但即便是已经通过的药食同源物质我们也不能说就是绝对安全的,比如云贵川等地常食的鱼腥草就含有肾脏毒性的马兜铃内酰胺Ⅱ;紫苏含有代谢细胞毒性的紫苏醛、紫苏酸等;白果含有的银杏毒素通过吡哆醛激酶抑制维生素B6的酶促活化,导致维生素B6缺乏并导致γ-氨基丁酸合成减少从而引起中毒;即便是"滋补佳品"的人参也易引起头痛、腹胀、急喘、心悸、心率失常等不良反应。
平卧菊三七亟待开发
平卧菊三七与菊三七等同属于菊三七属植物,而菊三七也被称为"土三七",但其与三七确实没有半点关系,并且"土三七"也是临床上造成药物性肝损伤的罪魁祸首之一。
菊三七也是我国传统的草药之一,其虽然没有被收录于《中国药典》,但在《中华本草》等地方药学着作中有记载,其能止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治吐血、崩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痛、疮痈疽疔、虫蛇咬伤等。又因其与三七有着相似的长相与功效,往往会被民间大量混用。实际上,因大量食用三七导致器官损伤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其仅被允许应用于保健食品之中,而毒性更为显着的菊三七则是完全不允许食用的。
菊三七之所以会引起肝损伤,主要是因为其含有毒性成分吡咯里西啶生物碱,这种生物碱在植物中较为常见,约6000多种植物中含有该生物碱,但主要集中于菊科、紫草科、豆科和兰科植物中,我国至少有40多种药材中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碱,菊三七就是其中之一。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毒性非常显着,会造成肝巨红细胞症以及肝的纤维坏死,且没有有效的防治药物,含有该类生物碱的中成药则会被严格限定摄入量。
而与菊三七近缘的平卧菊三七则要安全的多,现代分析指出,平卧菊三七并不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其安全性较高,但在"土三七"的影响下,平卧菊三七的发展并不如预期。
《中国中草药汇编》对其药用价值有详细记载,其味甘淡,性平,有通经活络、消炎止咳、散瘀消肿、活血生肌的功效。同时,平卧菊三七的营养价值也较高,其蛋白质、氨基酸、总糖、脂肪含量分别为1.24%、0.87%、1.5%、0.79%,维生素及矿物质也较为丰富,特别是钙含量较高。此外,其还含有膳食纤维、有机酸、黄酮等活性成分,在许多地区都被作为保健蔬菜食用,是优质的可开发药食同源物质。
平卧菊三七在民间的食用非常广泛,尤其在产地深受欢迎,原卫生部2012年就发布第8号公告将平卧菊三七列为普通食品,但由于对其研究较少,在市场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
在相关食品的开发上,平卧菊三七食品也非常少见,主要集中于准入门槛较低的固体饮料及代用茶上,标准也多为生产企业进行的企标备案,平卧菊三七的庞大市场亟待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