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产业持续拓展
从现实来看,咖啡行业的繁盛有着多种客观因素推动:
一方面,随着国际间贸易流动的加快,对外来产品的接触频率必然会提高,而我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有数据统计指出,2018年我国大陆地区咖啡人均消费量仅为德国的0.71%,为美国的1.6%。这种客观上的差距,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缩小,国内市场的高速发展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促使国内消费者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咖啡风味的人群不在少数,但有很多的消费者并不是从感受风味开始,而是从接受文化开始。虽然喝咖啡不再是"小资"或上层人士的专属,但仍然有不少消费者热衷于将咖啡进行文化"包装",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也确实有着"圈粉"的效应;
再有一方面,咖啡市场展现的旺盛活力,吸引了一大批资本疯狂向咖啡行业涌入。有数据指出,虽然投资咖啡馆的风险较高,但将投资咖啡馆作为首次投资目标的人群占18%,咖啡的吸引力着实不亚于风头正劲的互联网行业。
然而,无论市场多么火热,最终都将落地到具体的产品上。当黑咖啡、速溶咖啡、拿铁、美式、摩卡等常见咖啡被磨得没有"棱角"的时候,精品咖啡、果味咖啡、奶茶咖啡等新奇品类就成为拉动增长的关键因素。不过,单纯以风味的排列组合还不足以搅动市场,从根本上发掘新奇的原料才是根本之策。
果皮茶日渐受宠
咖啡是以脱去果皮的咖啡豆制成,而占到总量近50%的果皮却没有被利用起来,仅能作为废弃物处理。但实际上,这些被遗弃的废物,在很多人眼里却是"宝贝",对咖啡果皮的食用历史要比饮用烘焙咖啡更加久远,也门、埃塞俄比亚等地至今仍保留着饮用果皮茶的传统。
如今,咖啡果皮茶的受众也越来越广,成为许多精品咖啡的卖点之一。其味道香甜、口感柔和,既不同于咖啡,也不同于传统的茶叶,正是这种独特的口感在当下俘获了一大批爱好者。
另外,咖啡果皮具有与咖啡同样的提神醒脑效果,并且其含有的咖啡因仅为普通咖啡的12%左右,在安全性和适用性上更为广泛,可兼容更多消费者的选择。与此同时,将咖啡果皮原料化的法规也在逐步推行。2020年6月,瑞士发布BBl2020-5070号公告,批准将阿比拉卡咖啡豆的果皮干和果肉干作为新型食品投放市场。
咖啡叶弯道超车
2021年2月初,欧盟食品安全局就咖啡叶浸液作为第三国的传统食品投放市场发布意见,认为来自于小粒咖啡和罗巴斯塔种咖啡的咖啡叶在现阶段是安全的。并规定了咖啡叶浸液标志性成分的量化指标,其中绿原酸<100mg/L、咖啡因<80mg/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700mg/L。据悉,该申请于2018年发起,后经过多次资料补充才最终获得批准,这也是咖啡叶在欧洲市场的首次"扶正"。
咖啡叶的食用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埃塞俄比亚等地区,并且随着贸易的频繁,已经在苏门答腊、牙买加、印度、爪哇和苏丹等地有着广泛的饮用习惯。我国台湾地区虽然不属于传统的咖啡产地,但饮用咖啡叶也较为流行,甚至被称为合法性处于灰色地带的原料。2020年8月20日,台湾地区发布《食品原料咖啡叶之使用限制及标示规定》的草案,计划确定咖啡叶的合法性,该草案已经于2021年1月获得批准,咖啡叶的合规之路正在畅通。
与咖啡不同的是,消费者选择咖啡叶更关注的是其健康属性。早在19世纪,就有人试图在欧洲推广咖啡叶茶,但由于其风味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潸然落幕。近年来,随着以健康为中心的功能食品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产品借机获得突围,咖啡叶便是其中之一。2013年,英法两国的研究团队发现,"咖啡树叶茶"比一般的茶叶含有更多的抗氧化物和抗炎活性成分,具有显着的保健价值。
根据咖啡叶的适用方式,按照分类应归属于代用茶行列,虽然其暂不能对传统茶饮产生实际的竞争性关系,但随着其健康效应的不断发掘,其竞争地位也不容小觑。再伴随咖啡叶开放地的不断扩大,在不久的将来,咖啡叶势必也会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原料,咖啡来源的食品原料将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