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哺乳期营养不均衡
2017年,北京的国家营养与健康委员会对2010至2012年间中国34个大城市、41个中小城市的总共2250位孕期妇女进行了贫血、维生素AD缺乏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维生素AD的缺乏情况依然严峻,维生素A缺乏整体发生率为7.4%,大城市发生率11.5%,中等城市发生率4%;维生素D整体缺乏发生率为74.3%,其中在严重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上,大城市(30.64%)要高于中小城市(26%)。
哺乳期妇女营养不均衡的情况比孕期还要严重。近日,《营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则关于中国妇幼人群膳食营养调查分析研究的报告,报告所揭示的营养不均情况与高热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研究的发起者达能纽迪希亚以来自中国25个大中小型城市的超过5000位哺乳期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记录妇幼人群的饮食结构、营养素摄入状况以及喂养态度与行为等形成了多维度的营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哺乳期女性中94.5%的群体维生素A摄入不足,其他不足元素还包括铁、钙、碘、锌等,其中农村的缺乏情况要高于城镇人口。
孕期营养品消费成常态
2019年,CBNData《天猫孕产报告》显示,国内孕产妇营养品市场的发展呈现逐年上涨的态势,在二胎政策和消费升级的双重催生下,孕产妇营养品市场的增长率高达30%,其中品类以钙剂、孕妇奶粉、滋补品、综合维生素以及其他营养品为主。营养品的暴涨也折射出当下的孕产妇对营养补充的认识和关注正在与日俱增,但营养品销量的上涨一定意味着孕期营养情况的好转么?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的营养品市场已非常成熟,服用营养补充品已经成为一种消费常态。2019年,一份美国孕期妇女营养素摄入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美国超过70%的孕期妇女都会额外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即便如此,很多孕期妇女的营养缺乏情况依然存在,其中铁的缺乏率为36%,维生素D为46%,钙为13%,维生素E为43%,必需的叶酸也达到了16%。
海淘不一定就香
随着国际贸易的越发频繁,"海淘"成为一种时髦的购物选择,海外的产品也颇有点"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味道。在国内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海淘营养品得以规避许多合规审核项目,不需要经过繁琐的申报、评估等项目就到达消费者的手中。合规海淘产品的质量是有保障的,但并不一定适合本土的消费者。
另外,从营养品的消费量与实际结果来看,二者也并不呈现线性关系,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营养品选择的不科学,消费者在选购相关营养品时缺乏足够的营养指导,吃的多却并不一定好,有一些营养素的过量甚至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多元维生素是孕期女性常选择的营养品之一,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包括孕期极其重要的叶酸。
2018年,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发布了一项调查报告,对市面上76款维生素产品进行了调查,其中9款补充剂的建议摄入量超出或等于中国营养学会的每天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再加上饮食中获取的含量,其总量必定超过耐受度,其中一款产品的叶酸摄入量高达1000微克/日,而中国营养学会对于孕妇每天额外需补充的叶酸推荐量为400微克。
叶酸不足会引起新生儿神经异常发育的现象,但过量的危害同样不可忽视,会因影响锌的代谢而导致胎儿发育迟缓。还有研究指出,新生儿母亲血液中同时存在高含量的叶酸和维生素B12时,新生儿患自闭症的风险提高了17倍。
孕期女性常缺乏的维生素AD也需要谨慎补充。
维生素A的缺乏与胎儿畸形发生有关,其过量也同样与畸形发生有关。
动物试验证明,维生素A摄入过量,可导致胚胎吸收、流产以及出生缺陷,在孕早期每天大剂量摄入维生素A,分娩出畸形儿的相对危险度为25.6,还与先天性心脏病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等的发生几率有关;
维生素D对于孕期女性和胎儿同样重要,但过量也并不友好。人体中的T细胞可调节身体免疫系统,使免疫活跃度处于合适的水平,而研究结果显示,孕妇血液中的维生素D浓度偏高,会抑制胎儿T细胞的生长,从而破坏新生儿的免疫平衡,孩子出生后较易对蛋白、乳蛋白、面粉、花生、黄豆等食物产生过敏反应。
海外产品营养素的超标问题并不是个例,进口产品中时有发现某种营养素超标的问题,而海淘产品往往会规避这一过程,消费者在海淘的过程中也"淘"到了一定的安全风险。
相比之下,本土的营养产品不仅有强制的限量指标,而且其营养配比更符合当地消费者的体质需求。受制于营养品的选购模式,在消费者无法精准、有效选择时,营养全面的孕期营养品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