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望成倍提高我国大豆产量
——四川农大等三所高校联合攻关玉米大豆间作机械装备
近日,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机械化智能化装备开发合作项目签字仪式在四川农大成都校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荣廷昭,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教授陈学庚,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赵敏及有关领导等出席签字仪式。
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机械化智能化装备开发合作项目由陈学庚领衔,四川农大联合江苏大学、石河子大学将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以满足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要求的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开发为目标,完成适用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大规模种植的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开发,并进行示范和推广应用。三方发挥各自优势,在农艺技术、农机装备、人员和成果方面展开合作,其中江苏大学主要负责植保施药机械的开发,石河子大学主要负责收获机械的开发,四川农大主要负责农艺方面的指导、试验基地安排和播种施肥机械的开发。
四川农大原副校长杨文钰介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被写入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大推广力度。这项技术是他们团队近20年的科研成果结晶,集种养结合、间套轮作和绿色增效于一体,连续12年被遴选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2019年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振兴大豆产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目前该技术在我国规模化粮食主产区推广上还存在明显短板,就是现有机具作业效率偏低、智能化程度低。此次联合攻关,就是着眼解决这个关键难点,如果合作研发成功,在保证玉米产能前提下,多产大豆的潜力巨大。他算了笔账,在东北、黄淮海等规模化粮食主产区,如果有20%的种植面积推广该技术,玉米产量不变,可增加大豆产量1386万吨,如果有80%的种植面积推广该技术,可增加大豆产量5544万吨,可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升大豆自给率。2019年,我国大豆产量仅有1800万吨,进口依存度较高。
陈学庚表示,我国靠增加耕地来增加大豆产量难度很大,只有依靠不增加耕地的科技突破来实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开启了不增加耕地而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潜在空间,开发出配套适用于此项技术大规模种植的农机,对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推进我国大豆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赵敏在讲话中表示,此次合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川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务实行动,是对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的具体贯彻落实。合作三方高校既有东部的,又有西部的,还有西南的,充分体现了合作开放理念,与国家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高度契合,她希望在推进项目合作中,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科技合作模式探索,把此次合作打造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各省市合作、中西部科技合作、长江经济带合作、成渝双城经济圈合作、长三角经济圈合作与科技对口援助的典范,通过科技攻关,争取将机械化智能化农机装备早日运用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规模化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