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奶粉  烟台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农业资讯 » 正文

焦点访谈:藏粮于技 种地还要靠科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30  来源:央视网
核心提示:提起农民种粮打粮,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农民在田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辛苦劳作的场景。现在正值夏收夏种,是种粮大户们忙碌的时节。记者采访发现,其实在大田里已经很难看到那种场景了。取而代之的是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再到收割全流程的现代化农业,用一个词说,这叫藏粮于技。藏粮于技不仅让种田的成本低了,效率高了,使得粮食丰产农民丰收更靠谱了,也解放了更多劳动力。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提起农民种粮打粮,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农民在田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辛苦劳作的场景。现在正值夏收夏种,是种粮大户们忙碌的时节。记者采访发现,其实在大田里已经很难看到那种场景了。取而代之的是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再到收割全流程的现代化农业,用一个词说,这叫藏粮于技。藏粮于技不仅让种田的成本低了,效率高了,使得粮食丰产农民丰收更靠谱了,也解放了更多劳动力。
 
  陈正中是浙江省建德市大同镇的种粮大户,每年种植水稻近500亩,以往采用传统方式的育秧插秧,每到农忙时,都得找几十个人,这几年村里的劳动力紧缺,总会因为找不到人手而伤脑筋。今年听说水稻育秧中心有了智能化全自动育秧技术,他赶紧来一探究竟。
 
  在育秧中心,陈正中看到全自动智能育秧流水线正在紧张工作。水稻种子通过浸泡、甩干后再装入机器中,智能显示屏上按下按钮,机器启动,从自动落盘、撒底土、智能撒种到最后的自动叠盘中间几个环节全部实现自动化。技术人员介绍,智能化育秧技术比传统育秧方式可节约种子40%,培育的秧苗长势也更加均匀稳定,农户直接从育秧中心购买秧苗,水稻的亩产预计将增加10%左右。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听了育秧中心技术人员的介绍,陈正中当即在育秧中心购买了300余亩的秧苗。还有很多农户跟他一样,纷纷到育秧中心购苗,这个育秧中心不仅为镇上2.5万亩水稻提供了优质秧苗,还满足了周边乡镇很多种植户的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稻的国家,但近几年农民种植杂交稻的面积却在减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育秧方式需种量大,变相增加了杂交稻的种植成本。现在育秧中心研发的杂交稻精准播种技术,育出的每亩秧苗能够节省种子将近50%。
 
  按照过去人工育秧、插秧移植的老办法,陈正中说,这300亩秧苗至少需要20人,用十几天的时间才能插完。现在仅仅用了4天,陈正中就通过插秧机将秧苗全部插到了田里。他的左右两块稻田里,可以明显看出育秧中心统一购买的秧苗比采用传统直播技术播种的秧苗长势更均匀粗壮。而且秧苗的成本更低了,为此今年他重新流转了土地,扩大了种植面积。
 
  一般来说,水稻有育秧移栽和直播两种种植方式,以往即使是直播,也都需要人工去撒种。目前,不仅育秧插秧有了新型的技术设备,一些采用直播的稻田里,也用上了新型的农机。在杭州余杭区仁和街道渔公桥粮食功能区,1200亩刚刚收割完小麦、油菜的农田,经过翻耕平整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水稻种植季。农机手正驾驶着一台崭新的水稻穴直播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所经之处,土地就像被梳子梳过,留下一排排整齐的凹槽,凹槽内有规律地撒落着一粒粒红色的稻种。
 
  2008年沈兴连创办了杭州余杭益民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土地面积连年翻番,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如何在省工、省钱的前提下持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成了亟须解决的难题。2011年,沈兴连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引进了水稻穴直播机。省去了传统的浸种、催芽、播种、育秧、起秧等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出苗也更加整齐。
 
  合作社承包的4000亩土地中,基本都是采用机械直播。今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推荐下,水稻精量直播同步侧深施肥技术也进行了首次试验。在直播机上加载侧深施肥装置,直播时同步在种子一侧开沟施肥,深度可达3厘米,不仅取代了人工施肥,也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今年,沈兴连的合作社使用集精量穴播、深施肥等为一体的直播机械,4000亩稻田3台机器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与人工移栽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到60倍,跟使用机插秧的地块相比也提高了1.5到3倍,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
 
  为了推动产学研融合,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组建了水稻、小麦等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打造了一支全天候支撑、全身心投入的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水平取得了较大进步,在粮食生产领域,育种、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各个环节都有新的品种、新的技术、新的装备相继出现,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实现了生产效率的稳步提升。
 
  6月上旬正值麦收时节,江苏苏北小麦种植区麦浪滚滚,丰收在望。大型机械正在麦田里收割。如果您稍稍留意就会注意到,这里的一些机械竟是“无人驾驶”。仔细看,这些收割机与其他收割机相比,个头稍小但机动灵活,效率一点都不低。
 
  它们可以一边“吞”麦“吐”粒,一边粉碎秸秆还田。机身上的标签透露着它们的“硬核”实力,这是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团队依靠北斗导航技术,与农企合作研发的无人收获机。
 
  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工作人员只需要提前设计好收割机作业的路线,调试好设备,坐在家里就可以指挥机械作业。除了精确度很高,这些收割机还配备了“最强大脑”。加装在机身各个位置的摄像头、雷达探测仪、称重仪等设备,可以对作业流程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分析。
 
  今年在江苏农垦集团临海农场,这种基于北斗导航技术支持下的小麦无人收获机将完成3000亩小麦的收割。其实,随着智慧农业的逐步推广和应用,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田间物联网设备共同架设的“天眼地网”,配套农业机械不断升级,从播到收的全流程都变得越来越智能高效。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农业科技整体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在水稻育种、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我们的劳动生产率、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和最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推广不断加强。科技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耕地有限,科技无限。在农业生产中,还需要进一步激活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