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桑32”及其染色体 西北农林供图
本报讯 近日,《分子植物》在线发表桑树物种分类、染色体组倍性鉴定和湖桑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南大学联合完成。
桑树虽分为各种类型,但缺乏科学系统的物种分类。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钱永华介绍,他们对国内132份栽培桑树(除广东桑外)进行了重测序,对广东桑以外的其余四种桑树进行了聚类分析,未得到与形态分类相似的聚类结果。
基因组数据支持《中国植物志》中将白桑、鲁桑、山桑和瑞穗桑这4种栽培桑树种合并的结论,即属于同一个物种白桑(Morus alba L)。这是首次用基因组数据明确栽培桑树物种分类。
他们首次报道了栽培桑树白桑“湖桑32”的参考基因组,并证实28条染色体的栽培桑树属于二倍体。
此外,通过进化分析推测,野生川桑和栽培桑树分歧已经1000万年。分布于江浙地区的湖桑是经过长期的强烈人工选择之后形成的一个独特品种支系,与来自于北方和西南地区的桑树品种具有明显的分化距离。(王学锋)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