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背锅事件并非个例。比较典型的事例是2019 年由权健医疗问题引发的百日行动,整治的是“保健”市场,给人的印象却是打击保健食品。结果是百日行动中查处的真正涉及保健食品的案件仅占5%,2019年第一季度保健食品不合格率0.3%,第二季度保健食品不合格率0.9%,下半年保健食品不合格率0.4%。而时至今日,保健食品依然受到非议最多的食品之一。很多“背锅”事件的程序是这样的。某种食品的市场上出现了问题,接着被指是产品质量原因,接着被想当然地关联到类似的产品,接着被联想到某一类产品都有问题,接着调查结果公布和被联想的产品没关系,接着对问题食品和被联想产品进行规模整顿,接着被联想产品留下污点。
这样“烂尾背锅”的原因除了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不良的利益交换、不完善的监管机制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众对于食品产品知识的欠缺,特别是对于食品相关概念的模糊。现代食品工业造就了众多个性化产品,现代食品消费更加注重健康和品质诉求,新产品新消费和公众现有的知识存在着差距,由此产生的对于食品领域问题的错误认知,就是产生“背锅效应”的主要原因。
毫无疑问,这样的事件对于“背锅”企业、对于食品行业、对于消费者都造成了不小的伤害。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行,而这个减负行动,应当从为行业“丢锅”开始。
一是监管部门把话说透。对于问题食品的查处不仅要给结论,更要讲结果。就如同市场监管总局发文明确保健品不等于保健食品一样,用官宣的方式把公众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公众认知清楚了。问题的“锅”也就抛不出来了。
二是龙头企业挺身而出。共生和利他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食品行业事关民生,出现问题,易发舆情。如果业内的龙头企业多一些担当,在混淆是非的问题出现时,勇于作为,及时发声,“背锅”的情形就会减少一些,企业“丢锅”的行动也会顺利一些。
三是相关科普要有参照。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科普在食品行业中权重增加。而现在的食品知识科普教育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绝大多数是“是什么”,而很少讲“不会是什么”。一旦在介绍食品消费知识时,多几个说“不”的参照物。那么食品行业就会少几个乱背的“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此,作为食品行业的企业就应当鼓起勇气,同心协力创造好的成长环境,抹去污点,丢掉“黑锅”。报告提出了“严格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安全。”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监管部门精准施治,善始善终,把问题处置到点上,把服务做到根上。报告还提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的举措,实施这个举措,需要消费者树立科学消费理性消费的意识,营造起良好的市场环境。“丢锅”的目的是让行业问题充分暴露、彻底根治。“丢锅”的本质是对食品行业的净化和优化,小康社会精彩无限,食品行业应该谋求共治,以轻松的心态和轻快的步伐迎接它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