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母乳喂养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也非常显着,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的宝宝,在儿童期和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度和幸福感较高;
反之,母乳喂养时间短的孩子行为问题较多,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或者抑郁;母乳喂养时间每增加一个月,孩子的行为问题就减少一些。
重视母乳喂养是21世纪所倡导的婴儿喂养方式,然而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健康方式与社会的发展似乎有点相悖,母乳喂养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持续的下降态势。婴幼儿配方食品是弥补母乳喂养不足的重要途径,其市场呈现剧烈膨胀态势。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已达到2221亿元,预计到2020年规模将会接近3000亿元,市场始终处于高速发展期。
"母乳化"喂养指的是在婴幼儿奶粉中添加母乳中的有益成分或者功能相似的替代品,以达到母乳喂养效果的方式。近些年,母乳中的有益成分正在逐渐向人工添加转变,免疫球蛋白、乳糖酶、低聚糖等许多产品俨然已经成为婴幼儿奶粉的"明星"成分,其中母乳低聚糖的呼声最为高涨。
"鲜为人知"的HMO
母乳低聚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简称HMO,是一类存在于人乳中的复杂混合低聚糖,是母乳中继乳糖和脂肪后的第三大营养物质。从十九世纪末人们发现母乳喂养的婴儿相比乳粉喂养的婴儿存活几率更高开始算起,人们研究母乳与婴幼儿健康的关系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其中发现了诸如免疫球蛋白等众多的活性成分,但母乳低聚糖的重要性始终没有得到重视。
如果将母乳低聚糖定义为活性成分,那么其总量还是可观的,约占母乳的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十二。需要注意的是,母乳低聚糖的种类非常繁多,结构也较为复杂,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理论上的母乳低聚糖种类有1000多种,目前仅检测出200多种,考虑到单一成分含量的话,母乳低聚糖的研究难度自然就急剧上升。前期在种类上虽然没有大幅提升,但替代品却有了长足进步,比如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等。
每种母乳低聚糖都含有一个乳糖的还原末端,在这个基础上以β-1,3或β-1,6键连接D-葡萄糖、D-半乳糖、N-乙酰葡萄胺、L-岩藻糖、唾液酸等其他糖类,最终形成结构各异的低聚糖。总体上来说,母乳低聚糖主要具有四大作用:增殖益生菌,提升肠道抵抗力;形成相对封闭环境减少渗透;直接刺激免疫细胞成熟;营养肠道。
从功能上看,母乳低聚糖的作用主要是间接作用,主要是通过增殖肠道益生菌而最终发挥作用的。比如我们以往认为,母乳对于婴幼儿免疫力的提升依赖于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事实上,免疫球蛋白对于提升婴幼儿的抵抗力功不可没,但其作用呈现被动性,没有较好的持续性。而母乳低聚糖通过对肠道益生菌的增殖,可以为婴幼儿提供强大的内在免疫系统支持,从根本上提升免疫力。
HMO风头正劲
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社会强烈的需求刺激了市场对母乳低聚糖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已经足以支撑母乳低聚糖的市场化扩张要求。
国外对HMO的研究时间较长,数据较为丰富,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品类应用到具体产品中。比如欧盟已经批准了2'-岩藻糖基乳糖、乳糖-N-新四糖、乳糖-N-四糖等多种成分,可应用于婴幼儿食品补充剂。国外企业在相关领域也颇有建树,今年2月份,全球领先的早期生命营养解决方案供应商斥资7.65 亿欧元收购丹麦母乳低聚糖领导企业 Glycom A/S,进一步拓展母乳低聚糖市场。
国内由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数据不足,限制了HMO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应用,目前的竞争趋势还是朝着HMO替代品的方向发展。相关产品的竞争度较高,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对于国内行业发展是一种阻碍。
跨境电商的崛起为海外产品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在内外两种标准的影响下,国外的产品别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味道,对国内婴幼儿配方食品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其宣称的功能因子也是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内HMO之所以未能形成稳定的产业结构,主要在于政策和法规的限制。我国在HMO方面的法规其实也是在不断完善的,只是评估的周期可能相对较长。2016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发布《2'-岩藻糖基乳糖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公开征求意见》,但目前还未正式确认。按照我国对 "新"食品原料的评判标准来分析,食品添加剂的身份将更有利于审批及管控。或许,HMO将来在国内很可能以食品添加剂的身份出现,但这并不妨碍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态势可以说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