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性包装的定义
可食性包装实质上是可食性薄膜。可食性薄膜是可食性生物大分子在可食性增塑剂的辅助下,经过一定的工艺使各成膜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并在干燥后形成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半透明薄膜。可食性膜可通过包裹、涂布、喷洒、浸渍等形式覆盖于食品表面,能够阻止水分、挥发性成分等的散失,避免食品在贮运过程中发生口味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延长食品的货架期。
可食性包装的分类
根据成膜基材的不同,可食性膜可以分为多糖类(如以淀粉、壳聚糖、纤维素海藻酸钠等为基材)、蛋白类(如大豆蛋白、乳清蛋白、玉米蛋白等为基材)、脂质类(脂肪酸、蜂蜡等为基材)和复合型(不同类型基材混合使用)四大类。
可食性包装的特点
可食性包装最大的特点已经在其名字中体现出来。可食用,是因为所用的原材料都是可以食用的成分,包裹在食物外面的包装可以不被去除而随食物一起被食用,因此不会产生废弃物,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可食性包装又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多糖类可食性膜,具有较强的极性,易溶于水;脂质类可食性膜,因难溶于水而具有良好的阻水性;复合型可食性膜,性能较为综合,但是所需基材较多,制备成本较高。
可食性包装的发展和现状
可食用膜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人们将蜂蜜涂在柠檬和柑橘表面,起到保持水分含量、延长水果货架期的作用;在16世纪,猪油被涂在食物表面进行保鲜;19世纪,明胶开始涂覆于肉制品表面用于保鲜;20世纪30年代,人们用天然或合成的树脂、蜡等,进行果蔬涂覆保鲜;近几十年,食品材料或制备的膜被直接用作可食用包装,如各种香肠、火腿外面的肠衣、装盛冰淇淋的玉米壳杯、包裹在糖果外面的糯米纸等。
目前,关于可食性膜的研究是食品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可食性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材的开发与改性、增塑剂的使用与优化、抑菌剂和抗氧化剂等添加剂的开发与作用等,目的是研发出机械性能、光学性能、含水量、溶解度、阻隔性等物理性能更加有利于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质量的可食性包装。
小结
可食性包装的可食用特性,使无废弃物包装模式成为可能,可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绿色、环保的优势使其成为包装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对价廉、易得原料的开发利用,将成为可食性包装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的涌现,可食性包装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