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在我国的野生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和长白山等地区,但由于长期的采挖,野生资源逐渐匮乏,现在几乎已经到了无参可采的地步。在市场及政府的双重引领下,人工种植的人参逐渐成为市场主力军。2012年原卫生部批准人参(人工种植)为新资源食品,5年及5年以下人工种植的人参可以按照新资源食品管理,食用量≤3克/天,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4周岁以下儿童不宜食用。
对于5年以上的人参及野生人参依然作为药材管理,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生产者比较迷茫,因为在查询相关规定时,找不到相关的官方文件,不确定是否可用。在这个问题上也无需过度关注政策的限制,主要原因有两点:
1、安全性研究不够充分,人参生长时间越长,积累的化学成分越丰富,在安全性研究上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早在2007年卫生部就明确指出人参的发展轨迹,先按照新资源食品管理,在药食同源物质的问题上还需进一步统筹考虑;
2、成本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人参的种植成本与时间呈正比,企业如果采用年份多的人参自然要付出更多的成分,而在利润转化上又没有太好的表现,野生人参就更是如此。
人参开发需求旺盛
在功能食品开发上,主要依据是人参的整体价值,人参提取物成为市场主流。提取物的富集效应使得对原料的要求更低,5年以下的人工种植人参完全能够达到功能要求,人参组培不定根的加入进一步拓宽了原料来源,2017年国家卫计委终止了人参组培不定根的新食品原料审查,参照人参进行管理。
人参的活性成分包括皂甙、甾醇、挥发油、多糖、多肽及黄酮等,在已获批的近千种保健食品中,多数是以人参提取物的形式存在,单一成分的利用鲜有出现,比如含有人参多糖的保健食品仅有一款而已。原料的丰富为人参的深度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活性成分的开发需求愈发强烈。
人参低聚肽有望登上舞台
近日,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发布了关于公开征集《抗性糊精》、《食用复合酵素》、《人参低聚肽粉》、《虾青素制品》和《功能性红曲米(粉)》5项行业标准起草单位的通知,其中人参低聚肽粉赫然在列。生物活性肽是一类对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有益或具有生理作用的肽类化合物,是近些年比较火热的功能食品原料,低聚肽属于小分子活性肽,一般由10个或10个以下氨基酸组成,其吸收和代谢速率比游离氨基酸还要快,是新兴的功能性活性肽。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人参肽粉的产品,但在名称规范、产品标准上较为混乱,人参低聚肽粉标准的制定将有利于市场的规范,使人参低聚肽成为真正的产品,而不是借人参低聚肽之名,行人参粉之实。同时,人参低聚肽的规范发展将促进人参单一成分的深度开发,未来人参相关产品的选择性将更加宽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