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神秘的白色“灯笼”,它的真面目是诱捕害虫;五颜六色、随风摇摆的小花,其实是天敌的蜜源植物;田埂上种植的香根草,可以引诱二化螟……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三村的稻田里,这些不起眼的“家伙们”,其实都有着各自的使命,作用绝对不容小觑。
近日,该省举行绿色防控推进暨晚稻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南三村的这一地块,作为浙江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引来了百余位领导和专家们的集体参观。会上,浙江农业绿色防控再次按下快捷键,像南三村这样的示范区,有望在浙江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
记者关注到,在该省部署的一系列防控手段中,“绿色共识”日益突出,已初步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主体实施、消费者参与的绿色防控推广体系,生态理念渐入人心。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该省累计创建了21个省级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县(市、区),以及861个融合示范区,已有455个乡镇、1758个实施主体、752个植保服务组织参与其中。
为何如此神速?据介绍,近年来浙江各地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加大绿色防控推动力度。以嘉善县为例,当地将合作性、植保服务组织作为依托,根据不同面积给予3到8万不等的补助,快速推进全域绿色防控。此外,各地又把农业“两区一镇”作为主战场,通过整建制发展、示范创建等方法,不断扩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规模,初步形成了由点带面、辐射带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记者在萧山采访发现,在政府的扶持推动下,当地先后组建了“广通植保”和“萧农植保”两家服务专业合作社,将其作为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平台,旗下共有182个服务小队。为了提高效率和精准度,在实施绿色防控的同时,采取“点面结合”与“因地制宜”:政府植保系统发布区域病虫害信息,专业服务小队进一步监测指挥,将防控精确到每一块农田;同时在具体作业中,又依据农田的具体病虫害情况,采取针对化防治手段,做到因地制宜。
目前在浙江许多地方,绿色防控综合效应已得到彰显。经过对比发现,全省绿色防控示范区早稻和连作晚稻每季减少用药1到2次,单季晚稻减少用药2到3次,单位种植面积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农田天敌数量增加1到3倍,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改善,农业病虫可持续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生态工程、精准施药、天敌利用、生物防治等先进的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在水稻领域大显身手,还开始逐步向蔬菜、果树、茶叶、花木等产业落地应用。未来还将实现农作物种植区域和品类的全覆盖。
据了解,下一步浙江将继续完善支持绿色防控的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农药实名制购买,并根据绿色防控技术特点,进一步探索整乡、整村和项目制管理的绿色防控推广新机制,同时加强技术集成,形成覆盖作物生长全过程、贯穿不同季节不同品种,措施综合应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推动标准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