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健康快讯 » 正文

黑土地上的“试验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0-08  来源:中国科学报
核心提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希望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状况,从几年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桦川县地理位置优越,拥有210万亩肥沃的黑土地,却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这块“试验田”发掘黑土地的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良方”极具代表性。
  三江平原腹地,松花江下游南岸,黑龙江省桦川县,广袤的原野上金黄连片,昔日的“北大荒”早已变成今日的“粮满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认为“粮仓”还不够大,他正在带领全国的农业专家下一盘大棋,让黑土地产出更多粮食是他的渴望。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绝大部分贫困人口仍在农村,脱贫的主战场在农村。”吴孔明告诉《中国科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希望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状况,从几年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桦川县地理位置优越,拥有210万亩肥沃的黑土地,却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这块“试验田”发掘黑土地的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良方”极具代表性。

  从一株水稻开始

  桦川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玉米,210万亩黑土地超一半种植了水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党委书记、研究员范静介绍,中国是全世界种植水稻最久的国家,但在育种方面一直存在差距,国外品种曾经长期“霸占”黑土地。近年来这一情况有所改善,一批我国自主培育的丰产优质品种在黑土地上开花结籽。

  “无论从产量,还是口感、抗病性上,水稻的品种还有待进一步丰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刘娣研究员说。

  从今年年初开始,作科所研究员张卫建牵头组织,带着19个水稻品种来到桦川,希望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

  “品种筛选是一个细致而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两年时间。研究人员从种植一株水稻开始,不断改进育秧、田间管理、收获技术,扩大种植面积,研究这19个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育秧过程中,针对水稻机插育秧易散秧的问题,他们研发出麻育秧膜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在常规育秧盘内底部垫铺一层麻育秧膜,增强秧苗根系盘结力。麻育秧膜还具有保肥、保水、保温、均匀传导水肥、通气增氧等功能,并且可降解、无污染。

  目前,第一批水稻已经进入收获季节。张卫建介绍,在集成耕作栽培技术后,部分品种表现突出,预计产量将达到800公斤/亩。但今年当地天气不同于往年,前期低温、后期雨水偏多,今年的优势品种是否能长期保持,还有待时间检验。

  水稻专家带来的良种良苗让当地人看到了希望,目前当地已经建设了两个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为了推广优质大米,还注册了“星火”牌商标。

  田间管理要绿色

  除了雨水多,今年的风也很大。9月上旬,在台风“玲玲”的肆虐下,大片即将收获的水稻、玉米纷纷倒下,增加了收获难度,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减产。

  倒下的农作物引起了作科所研究员董志强的注意,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他,生物方法或许能帮助农作物抗风抗倒。

  董志强研究发现,在农作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喷洒乙烯,能够帮助农作物抗倒伏。“相比农药,乙烯是植物产生的化合物,对人体无毒无害,对环境无污染,值得推广。”

  在示范基地,喷洒乙烯的植株倒伏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这增加了董志强的信心。他希望未来更多的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在冷害、干旱等环境的田间管理中。

  绿色的田间管理技术,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秸秆还田技术在全国推广普及,与此同时秸秆发酵产生的甲烷等温室气体的量也越来越多,不少专家担心这将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此,农科院带领全国农业专家在玉米地、水稻田进行攻关,研发出稻田旱耕湿整、增密调肥和控水栽培等技术,减轻秸秆还田对环境和水稻生长的影响,提高整地质量,保护黑土地,促进水稻产业绿色发展。

  “相比之下,以前种田更像种‘草’。”桦川县双兴村玉成合作社的种植户感慨道。

  手捧更多“星火”

  经过试验,农业专家也发现了玉米的优势品种,预计产量将达到800公斤/亩。

  事实上,我国玉米的平均产量约500公斤/亩,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研究发现玉米植株数量与产量的关系密切,但过于密集的植株将增加倒伏风险。

  作科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少昆研究员介绍,品种筛选对于提高玉米产量非常重要,同时针对日益增长的“鲜食”需求,应该进一步研发和筛选鲜食玉米品种。

  玉米示范基地附近的杂豆也进入了收获季节。黑土地有种植大豆的历史,那芸豆、豇豆、豌豆等是否也能适应这片土地呢?事实证明这是可行的,农业专家将成熟的白芸豆捧在手心,无比激动。

  以前虽有良田万亩,却少良方加持,在看到示范基地的成果后,桦川当地的农民纷纷行动起来,来到基地“取经”。仅今年8月和9月,示范基地已举行田间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40余次,接待全省农技人员、学生、种植户等1万人次。

  范静表示,经过试验示范,诸多品种表现出“星火”潜力。农科院希望以桦川为基地,打造科技扶贫新模式。

  吴孔明强调,科技扶贫过程中要强化科技的支撑力量,研发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和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金量。今年项目还处于试验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加大示范和推广力度,才能形成农业生产模式,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丰收有赖于科学规划,以此来进一步制定实施路线图,希望更多的科研人员能参与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吴孔明说。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